第七十三课 绝 圣
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。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。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此三者,以为文不足,故令有所属。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
一、什么是圣人
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。绝对圣人抛弃一切害人的知识,绝不害人,那受益的是谁呢?是对人民百倍有利。是以圣人。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。(第三十课《谷王》)所以圣人,地位虽高而人民负担不重,站在前面而人民不受其害。
二、什么是贤人
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。绝对仁慈的人抛弃义气,孙中山主张的自由、平等、博爱,对人人都要爱,必须抛弃哥们义气,只有这样才能做得到博爱,人民就恢复了晚辈对长辈的孝敬,长辈对晚辈的慈善,这样尊老爱幼,人们都能和睦相处。
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有绝技的人抛弃个人利益,我们现在搞科学技术和各行业的人,都不考虑自己的利益,别人有困难,大家都乐于帮助,那么盗贼就不存在了,有困难都解决了,谁还愿意去偷呢?
三、圣贤的共性
此三者,以为文不足,故令有所属。一是圣人,二、三是贤人,这三种人,文化程度不一定很高,他们每种人都各有专长。
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他们素质都很纯朴,私心少欲望也不多。
第七十四课 自 然
希言自然。故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,孰为此者,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於人乎。故从事於道者,道者同於道,德者同於德,失者同於失。同於道者,道亦乐得之。同於德者,德亦乐得之。同於失者,失亦乐得之。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
一、天地人之自然
希言自然。人之自然就是:多做事少说话,这是符合自然的,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做;有的人只说不做,这是违背自然的空话、假话,我们绝不能这样做。
故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天地之自然就是:大风吹不到一上午,最大的风吹一阵又停一阵,它不可能不停地吹一上午,这是自然的;暴雨下不到一整天,倾盆大雨不可能整天下个不停,总是下一阵又停一阵,这也是自然现象。
二、不能借客观原因,反对主观能动性
孰为此者,天地。大风吹不到一上午,暴雨下不到一整天,谁干的这事?是天和地干的。
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於人乎。天地都不能持久,何况于人呢?所以找客观原因,推卸我们不能坚持工作的责任,这是不对的。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,对真理必须持之以恒,长期坚持。
三、物以类聚、人以群分,是万物之自然
故从事於道者,道者同於道,所以对修道的人来说,修道的人跟修道的人谈得来,他们一见面不但很亲热,而且有说不完的话。
德者同於德,失者同於失,德行好的人与德行好的人在一起,失败的人同情于失败者,商人破产了,他就同情其他破产的商人。
同於道者,道亦乐得之。同道的人,都能享受道的快乐,清静无为,无忧无虑,知足常乐。
同於德者,德亦乐得之。品德相同的人,在一起谈到行善积德,帮助别人,助人为乐,大家都很高兴。
同於失者,失亦乐得之。都是失败者在一起,就谈我是怎么失败的,你是如何失败的,他又是怎样失败的,大家谈得津津有味,对失败也感到高兴。
四、人以群分,是与非
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道德水平高的人,德行好的人,失败的人,他们互相不相信,你不相信我,我也不信任你,彼此信不过,所以就分成不同的人群。这是不符合道的,修道修德的人就不应该这样做。
第七十五课 易 知
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言有宗,事有君。夫唯无知,是以不我知。知我者稀,则我者贵。是以圣人被褐怀玉。
一、《道德经》易知易行
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我说的话很容易明白,老子说的话是什么话呢?就是《道德经》,修道修德的人很容易明白,也做得到;但对有些人来说,《道德经》是天书,根本读不懂,难知又难行。
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天下修道修德的人,没有不知道的,没有做不到的。但不修的人,既不可能知道,又无法做到。
二、《道德经》是言行之本
言有宗,事有君。说话要有主次,符合《道德经》的为主,其他都为次;做事要有主见,符合《道德经》的就做,不符合的就不做。
夫唯无知,是以不我知。唯一不知道的,就是没有自知之明。人有私心欲望,只看自己的优点,不看缺点,所以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,也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。
三、心灵美,最美
知我者稀,则我者贵。知道我的人越少,打搅的事情就少,排除干扰,越修越好,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。
是以圣人被褐怀玉。所以圣人表面平常,内心很美,穿的土布衣服跟老百姓一样,但为人处事大公无私,舍己救人,心灵很美。
第七十六课 大 怨
和大怨,必有余怨,安可以为善。是以圣人执左契,而不责於人。有德司契,无德司彻。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
一、想怨就积怨,不善
和大怨,必有余怨,安可以为善。总和所有的大怨,有的人总是想我这一辈子所受的怨气,什么时候谁欺侮我、骂我,什么时候谁又打了我,越想越生气,必然产生余怨,认为好人受气,坏人得利,这样就无心做善事,还是觉得恶一些好,免得受别人欺侮。我们修道修德的人心里就不应该有怨气,别人骂或打了我,把自己的问题看重一些,把别人的优点看多一些,这样就不生气了,胸怀就宽广了。
二、圣人无怨无悔
是以圣人执左契,而不责於人。过去借贷都是写在竹牌上,劈成两半,左半小,右半大而清楚,作为收账的依据。所以圣人执左契,就是不要求偿还,并且没有任何附加条件,不为难于负债的人。
有德司契,无德司彻。别人向你借了钱,有德的人把契约给予别人,即别人写了借条,把借条还给别人,不要求偿还了;没有德的人就要彻底索取,连本带利一文不少地收取。
三、天道不认一家亲
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天道是不认人的,因为一家人有善、有恶,我们只能对善人亲,不能亲恶人,所以它经常给予善良的人。
第七十七课 得 一
昔之得一者,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。其致之,天无以清将恐裂,地无以宁将恐发,神无以灵将恐歇,谷无以盈将恐竭,万物无以生将恐灭,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。故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。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,此其以贱为本耶。非乎?故致数舆无舆,不欲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。
一、得道受益非浅
昔之得一者,过去有得一的传说,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(第六十二课《生一》)道生一个无极,一个无极生两仪,两仪生天、地、人三才,由三才而产生万物。所以得一就是得道。
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天得一,就清静,天得道就天高气爽,风调雨顺;地得一,便宁静,地得道就很平静,没有山摇地动的现象。
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神得一,就灵验,神得道不能说有求必应,但总会有些收获;谷得一,有多余,谷得道就五谷丰登,市场繁荣,生活富裕,人民就能安居乐业。
万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。万事万物得一,就可以生长,万事万物得道就能繁荣,生长发展;侯王得一,天下人民就归顺。执大象,天下往。(第五课《乐道》)你掌握了大象(道),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于你。
二、无道遭劫难免
其致之,天无以清将恐裂,地无以宁将恐发,相反,天不清静将开裂,天不得一,狂风吹不歇,暴雨下不停;地不宁静将会发抖,地不得一,地动山摇,地震、地陷抖不停。
神无以灵将恐歇,谷无以盈将恐竭,神不灵验一切将停歇,神不得一,无人干活,万事万物动不得;谷没有剩余将会枯竭,谷不得一,五谷不丰收,吃的没有,野有饿殍,生存不得。
万物无以生将恐灭,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。万物都不生长将要消灭,万物不得一,生长无能力,死而不生自然消灭;侯王若无贵贱将会崩蹶,侯王不得一,人民不珍惜,藐视国王,不尊重他将崩蹶。
三、基础牢靠是本钱
故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。所以贵是从贱开始的,任何一件高贵之事,都是从低贱之事做起,如开国皇帝,初期都是从小事一件一件地做起,最后当上了高贵的皇帝;高是以低为基础,高层建筑如果基础不牢固,就很容易倒塌。
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,此其以贱为本耶。非乎?所以侯王称自己为孤寡不谷,这就是以贱作为根本,不对吗?对的。
四、道德之基,轻名利地位
故致数舆无舆,不欲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。所以给数与你而不受,给千乘万乘、高官厚禄而不受;不想绿色的玉、五彩之石,不想升官发财、金银财宝,这是道德高尚之风。
第七十八课 道 废
大道废,有仁义。智慧出,有大伪。六亲不和,有孝慈。国家昏乱,有忠臣。
一、无道讲仁义,智慧变大伪
大道废,有仁义。从封建社会开始,大道就荒废了,你争我夺,强者为王,弱者为寇。只有讲讲仁义,孔子周游列国,讲仁义礼智信,讲三纲五常,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等。
智慧出,有大伪。知识太突出,出现严重的虚伪,所谓知识大爆炸,一个科研成果,很快就变成产品了。名牌一出现,假产品也随着出来了,你骗我,我骗你,大搞骗术为生存找出路。
二、道废人不和,国乱见忠臣
六亲不和,有孝慈。六亲不和睦,父母、兄弟、妯娌、亲戚、朋友之间不能和睦相处,闹得最厉害的时候,方能出现孝顺和慈爱,才知道长辈对晚辈是否慈爱,子女对父母谁孝顺,谁不孝顺。
国家昏乱,有忠臣。宋朝秦桧和岳飞,谁是忠臣,谁是奸臣,一开始说得清楚吗?和平时期,奸臣好像比忠臣还好,只有在国家昏暗混乱的时候,才显现出忠臣,这时才知道岳飞是忠臣,秦桧是奸臣。
第七十九课 知 人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,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,知足者富,强行者有志,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寿。
一、知己知彼,常乐之举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,知道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,一般的就是知人知面不知心,这里讲的就是知人要知心,要知道别人心里想些什么,心心相通智知人;自己知道自己的人是明白人,很多人把自己看得又高又大,老子天下第一,实际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糊涂人。
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,胜过别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,工作、学习、运动胜过别人,只说明你能力很强,并不说明你做得对,如果坏人引诱你去做坏事,你能力越强,害的人就越多;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有力的人,知道自己的缺点或错误,不能原谅或迁就,必须要下定决心去克服或改正它,这才是强有力的人。
知足者富,强行者有志,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,不管处顺境或逆境都要满足,知足者常足矣,满足的就是富有的;强迫行事的人是有志向的,符合《道德经》的事,按人道有时想不通,不愿意去做,这时就要强迫去做,这才是有志向的人。
二、长期修炼的人就长寿
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寿。长期不失职的人,即坚持长期修炼的人,身心健康能长寿,人死了精神不死的人也称为寿。
第八十课 虚 极
致虚极,守静笃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。凡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,归根曰静,是谓复命。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不知常妄作,凶。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没身不殆。
一、静则虚极,虚则景作
致虚极,守静笃。虚静到极点,必须静要守到底,没有任何私心杂念,就能做到清静无为。
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。各种景象都会产生,山水、人物、处事接物,这时我将反复地观察。
凡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,任何一种景象的生存,可能来自于天地之间,或是星际之间,最后返回其本源,就是哪里来哪里去。
二、静则复命,复命则明
归根曰静,是谓复命。归根到底为静,说到底还是要守静,这样就能恢复到先天,这就叫做复命。
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恢复到本命就叫常,知道常的叫明点,明点打开就可以知道本命,也就是先天。
三、胡思乱想,凶多吉少
不知常妄作,凶。不知道常,即不知道守静才能恢复到本命受益,所以只有胡思乱想,急于求成,想一步登天,追求出功能,看结果,这样必然凶多吉少。
四、常能容、能公,天道则久
知常容,容乃公,知常就能容纳一切,知道守静就能恢复到本命,所以对人道有损个人利益的事都能容忍,能容纳就能做到大公无私。
公乃王,王乃天,大公无私的就能当侯王,清正廉洁、勤俭治国,国富民强,人民安居乐业,过幸福生活,如人间天堂。
天乃道,道乃久,没身不殆。大家都在人间天堂般的环境里修道修德,一般的人都能容纳一切,做到大公无私,道德水平提高了,得道就可以长寿,舍己救人的精神不灭。
第八十一课 载 营
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乎。专气致柔,能婴儿乎。涤除玄览,能无疵乎。爱民治国,能无以知乎。天门开阖,能为雌乎。明白四达,能无以为乎。生之,畜之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
一、魄载营,到时分离
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乎。载魂魄合一,能不离开吗?作者认为:魂是指人的精神,人的体魄是一百多斤肉体,它作为一个载体,载有五脏六腑。古人说修道一是修身,就是修魄,二是修心,就是修精神,这两者人死两分开。
二、炼气柔弱,似婴儿
专气致柔,能婴儿乎。专门练气要柔弱,要顺其自然,不能有意识地气沉丹田,更不能把气往丹田硬压,这不但无益,反而有害。所以炼气要放松,能像婴儿那样吗?
三、私心欲望追求多,痴呆难过
涤除玄览,能无疵乎。消除一些空想,不去追求那些达不到的欲望,这是最好的。有的人就专想赚钱发财,得到名利地位,高人一等,这些不符合道的想法不抛弃,哪能不痴痴呆呆的呢?
四、治国要爱民,治人要治心
爱民治国,能无以知乎。治理国家必须爱护人民,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,治国的关键就是治人,治人的核心就是治心。人民心里想些什么?想做些什么?按人民的意志去做,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,国家就能治好,这些道理能不知道吗?
五、天门开,雌不能进
天门开阖,能为雌乎。天门大开,有雌性出现吗?这里讲的雌性不是女性,而是阴性,雄性是指阳性。阴性重量大,在地面运动不差,阳性轻就可飞升。
六、明白了这些道理,必须照着去做
明白四达,能无以为乎。明白了这些道理,哪有不照这样做的呢?照着去做受益非浅,否则,苦头难免。
七、新老共进,谦虚谨慎
生之,畜之,生而不有,新生的,就是新修成的,原有的,就是早就修成的、老的;新生的没有,就是说新修成的少得几乎没有。
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做了不自恃,帮助别人,做了很多事情,而不要自以为是;成长了不自傲,帮人成功了,绝不能把成绩归于自己,绝不能骄傲,这叫做玄虚之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