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课  

        道,可道,非常道。名,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,天地之始。有名,万物之母。常无欲,以观其妙。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。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 一、道的变化无穷

        道,可道,非常道。名,可名,非常名。这两句就把道讲活了,道大无边无际,浩瀚无比。道,可以叫道,一旦发生了变化就可以不叫道了。名,可名,可以叫道这个名,一旦发生了变化就可不叫这个名了。第六十三课,混成。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。强为之名曰大,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 老子讲:我不知道它的名字,我把它的名字叫做道。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。大又可以叫逝,也可以说是很远,从无穷远又返回原地。这就说明了,道不但大而且作 旋转运动,并不断变化,名字也不断改变,既可以叫这个名,又可以叫那个名,实际就是没有名,所以无名就是道,道也叫无名。

 二、无名与有名的关系

        无名,天地之始。无名的道产生了天、地。在一个恒星系的范围里,它的空间就叫天,在这空间里产生若干个行星,地球就是其中之一,这就是无名的道(宇宙)产生出来的天和地。

        有名,万物之母。有了固定名称的天和地之后,再产生万物。第六十四课,反者。天下万物生於有,有生於无。天下万事万物都产生於有形,即产生出来就有一定的形状、大小、重量,这种有形的东西,都是由无形的道产生的。第六十二课,生一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万物都是由阴阳互相结合而定型,气冲阴阳、冷热胀缩变活泼,伸缩自然成动作,动作协调生命活。

 三、修道修德无欲好结果

        第六十八课,有始。天下有始,以为天下母。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。既知其子,复守其母,没身不殆。天下有个开始(道),这个开始就是天下之母。既然有了母亲(道),就可以知道它的儿子(万物)。既然知道了儿子是谁,再返回去守住母亲(修道修德),终生不停。人为万物之灵,他就作为万物(修道修德)的代表。

        常无欲,以观其妙。修道修德要无私无欲,才能守静,这样方能观察道的奥妙。第十一课,天道。不出户以知天下,不窥牖以见天道。不出门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,不需要通过窗户就可看见大道。

        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修道有私心、欲望,便不能守静,要么什么也看不到,即使观察到的也是有限的。

        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。此两者同是为了修道修德,一个没有私心欲望,一个有私心欲望,其结果各不相同。

        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有欲和无欲的两者都在叫玄,但玄的内容大不相同,有欲的在表面玄、门外玄;无欲的在道里玄、门内玄。玄是一种前进的形式,成为螺旋式的上升;各种行业,即七十二行,行行都有门。这个门,就是进入大道之门。所以玄!玄!玄!就能玄入道门。奥妙之门多得很,只要苦练就能进。

第二课 闻 道

        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不笑,不足以为道。有建言者:明道若昧,进道若退,夷道若堆。上德若谷,大白若辱,广德若不足,建德若欲,质真若储。大方若足,大器晚成,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。道却无名。夫唯道者,善始且善成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人对道的态度

        1、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上士听了讲道,没有话说,勤勤恳恳地去修炼。

        2、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中士听了讲道,时信时不信,兴趣来了,就拿本《道德经》读读或背背。如果牌友来了,三缺一,正等你去打牌;舞伴来了,叫你赶快去跳舞,就把《道德经》忘到九霄云外了。

        3、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不笑,不足以为道。下士听了讲道,人不能自私自利,要助人为乐,舍己救人。他就哈哈大笑,这算什么道哇,老一套。如果他不笑,那就不是道了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建言者的反映

        有建言者:有爱谈别人的人,即背后议论别人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 1、对修道者的反映:明道若昧,明白道的人,他能预计事物的发展,别人就说他是疯子、愚昧;进道若退,修道修德长进了的人,处世为人要忍让,不与人争斗,别人说他没有用,不去争先反而退步了;夷道若堆,刚开始修道修德的人,前面的困难重重,路障成堆。

        2、对刚开始修道者的反映:上德若谷,德高望重的人要熟背《道德经》,别人说他变成了书呆子,掉进了深谷;大白若辱,清清白白的人,别人还要骂他、侮辱他;广德若不足,德越广博的人,越虚心处下,别人说他越感到不足;建德若欲,建成的德,人家主动做好事,扶老携幼,助人为乐。别人说他是私欲,表现自己,捞取政治资本。质真若储,只有货真价实的德,才能长期坚持修下去。否则,别人一说东道西,就认为:好心不得好报,算了,不干了。

        三、道的四大表现

        1、大方若足,人分圣人、贤人、善人、好人、坏人、恶人六种,任何人都可以求道,只要你求,道就有助于你。所以,道是最大方的,只要你按《道德经》去做,就能满足你的心愿。

        2、大器晚成,大器必须精雕细刻才能完成,凡是要做成一件大的事业,必须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。

        3、大音希声,最大的声音是不常听见的,超新星爆炸,声音可大呦,还有比这更大的声音,如果你听见了,你也不存在了。

        4、大象无形,最大的形象往往是看不见的,宇宙就是道,它有多大、形象怎样,你看见了吗?没有,所以大象是无形的。道却无名。道确实是找不到合适名称的。

        四、对修道者的希望

        夫唯道者,善始且善成。对修道的人,要做到善始善终。

第三课 善 人

        道者,万物之奥,善人之宝,不善人之所保。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加人。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故立天子,置三公,虽有拱璧以先驷马,不如坐进此道。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?不曰以求得,有罪以免邪?故为天下贵。

        一、道与人、物的关系

        道者,万物之奥,道是万事万物中最奥妙的。因为万物都是道产生的,各物种不管它有多么美妙,追溯其本源,归根结底还是道。道既能产生这么美妙的东西,那么道就是最奥妙的了。

        善人之宝,善人的无价之宝。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(第七十六课《大怨》)天道是不认一家亲的,因为一家人中有善人,也有恶人,我们只能对善人亲,不能对恶人亲,虽是一家人也不能助纣为虐。同时一家人中善人、好人太少,所以应该以天下善人为亲。善人的本性是符合道性的,所以道就帮助善人,为善人的无价之宝。

        不善人之所保。不善之人求之,方可得到一定的保护。不善之人就是坏人和恶人,他们坑害的人不少,坏事做得太多,偶然良心发现,愿做一点好事,求道保护,这时道将给以一定的保护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人的言、行的表现

        美言可以市,美言可暂时得到别人的信任,人的本性就喜欢听好听的话,别人说真话,一针见血刺到痛处,反而不高兴,恨别人。所以,骗子的美言就有了市场,他就可以骗人了。

        尊行可以加人尊贵的行为可以作人的榜样。做善人,对人和蔼可亲,乐于帮助别人,多做善事,有利的事让别人,不争不斗。人家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作为学习的榜样。

        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对待不善之人,坏人和恶人,有何理由要抛弃他们呢?我们只能帮助他改恶从善。

        三、高官厚禄,名利地位都是暂时的

        故立天子,置三公,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。故在立天子,即皇帝登基、封王、封相的大典上,虽有赠玉玺、挂帅印的生杀大权,献驷马千乘、万乘贵重之礼,即有高官厚禄,还不如坐着修道,清静无为好。

        四、修道的好处

       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?古人之所以重视这个道的理由何在呢?

        不曰以求得,有罪以免邪?虽不能说有求必应,但总会有些收获。虽然每次收获不大,但长此以往,按《道德经》要求苦修,大道可成矣!有罪过的人求之,有可能避免一些邪恶,改邪归正。

        故为天下贵。所以才为天下人所珍贵。

第四课 建 德

        善建者不拔,善抱者不脱,何以子孙以祭祀不辍?修之於身,其德乃真。修之於家,其德乃余。修之於乡,其德乃长。修之於国,其德乃丰。修之於天下,其德乃普。故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,以国观国,以天下观天下。吾何以知天下然哉?以此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德厚牢不可破

        善建者不拔,善抱者不脱。修的德很厚了,遇到任何大风大浪都不会动摇。例如,会搞建筑的人,其建筑不容易损坏;善于抱持的人,抱住就不易逃脱。

        二、祖宗有德祭不停

        何以子孙以祭祀不辍?为什么子孙会祭祀不停呢?我们的祖先,有很多人道德水平很高,无私无畏地作出了许多丰功伟绩,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,所以子孙就祭祀不停。

        修之於身,其德乃真。一人修道修德,要长期坚持下去,不但对道有深刻理解,有极大的恒心,他的德必须是真实可靠的。

        修之於家,其德乃余。一家人修道修德,要做好事大家一起干,所以积德很多,他们的德一家人用有余。

        修之於乡,其德乃长。一乡人修道修德,大家都不勾心斗角,互相帮助,人与人的关系很好,他们的德就能长久。

        修之於国,其德乃丰。一国人修道修德,这个国家上上下下的关系都很好,天地相和,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人民生活富裕。这个国家的德就很丰富。

        修之於天下,其德乃普。天下之人都来修道修德,人与人不互相争斗,和睦相处,安定祥和,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,真是人间天堂,德就将普照天下。

        三、修与不修比,方知修的奥妙

        故以身观身,故人与人比,修的人,助人为乐,身心美;不修的人,自私自利,心衰竭。

        以家观家,家与家比,修的家,和睦相处,德有余;不修的家,家庭纷争,闹不停。

        以乡观乡,乡与乡比,修的乡,团结友爱,德乃长;不修的乡,四分五裂,各干各得。

        以国观国,国与国比,修的国,国富民强,德丰厚;不修的国,战争不断,民遭殃。

        以天下观天下,以天下比天下,天下的人修,人间天堂,德普照;天下的人不修,天下第一,自封王。

       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?我之所以知道天下会是这个样子。

        以此。就是用这种比较的方法。在比较中求发展,不比不知道,一比吓一跳,天上地下自分晓,比出人间天堂,修德个个踊跃。

第五课 乐 道

        执大象,天下往。往而不害,安平泰。乐与饵,过客止。道之出言,淡乎其无味,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,用之不可既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如果你掌握了大象(道)

        执大象,天下往。如果你无私无欲地修道修德,得道了,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于你,向你学习。

        往而不害,安平泰。人来了,没有什么害处,大家都会热情地招待来客,他们都能平安地生活。

        乐与饵,过客止。有好听的音乐、好吃的食品招待客人,使过路的人,看到这样殷勤好客都不想离开了。

        道之出言,淡乎其无味,道的很多内容,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。所以道用语言讲出来,却是淡而无味。

        二、得道就可视、听、用

        视之不足见,想看它是看不见的。不修的人就是这样,修得好的人,就能观察道的奥妙。

        听之不足闻,想听听,也听不着。不修的人什么都听不到,修得好的人,能听到美妙的音乐。

        用之不可既。在用它时,是用不尽的。道生万物,万物都靠道滋养,生、老、病、死都是消耗道的能量。

第六课 劝 道

        小国寡民。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。使民重死而不远徙。虽有舟舆,无所乘之,虽有甲兵,无所陈之,使民复结绳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。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,不相往来。

        一、国家爱好和平,人民拥护

        小国寡民。国家小,百姓不多。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都是小国,所以,人民也不多。

       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。纵然有各种兵器,十八般武器样样俱全,即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,但刀枪入库,并不经常使用它,国家不打仗,爱好和平。

       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。这样即使百姓受重刑而死,也不愿离去。因为国家爱好和平,人民犯了罪,情愿死在这个国家,也不愿逃离。

        虽有舟舆,无所乘之,虽有湖泊,有船舶,车马,但没有人去乘坐逃跑。

        虽有甲兵,无所陈之,虽然有军队,也不陈兵布阵,准备打仗,军队也无用武之地。

       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。一片和平景象,使人民好像又回到过去结绳记事,无争斗的时期一样。那时人群在一起,为了抵抗自然灾害,与野兽争生存。所以人与人之间,不互相争斗,和睦相处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人民安居乐业,生活富裕

        甘其食,美其服,人民有好的吃,并不是过结绳记事时期那种茹毛饮血的生活;也不是去穿兽皮、披树叶,而是自己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可以,有美丽的衣服穿。

        安其居,乐其俗。人民有安逸的居室,住得宽敞明亮。人民有满意的职业,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,即工作也很满意。

        三、邻国和平共处,不争斗,不打仗

        邻国相望,邻国经常相互看望,人民互相往来探亲访友,不受任何约束,自由来往。

        鸡犬之声相闻,邻国之间的鸡犬之声也能相互听见,这表明国界也是一片宁静。

        民至老死,不相往来。人民始终和睦相处,不相往来争斗,不打仗。

第七课 悟 道

        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吾何以知其然哉?以此:天下多忌讳,而民弥贫;民多利器,国家滋昏;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;法令滋彰,盗贼多有。故圣人云:我无为而民自化,我好静而民自正,我无事而民自富,我无欲而民自朴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取天下的要诀

        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以正直不阿的态度治理国家,治国要大公无私,清正廉洁,任人唯贤,勤俭治国;如果遇到外敌侵入的时候,用奇袭的方式出兵,即出奇兵制胜;不太看重,若无其事地就可取得天下,不要整天去想夺取天下,否则,就会导致扩军备战,跟邻国争地盘、打仗。要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,人民生活富裕了,国富民强时,别人自然会来归顺于你。

        吾何以知其然哉?以此: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?就是用这样的方法,看待这些事的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事物的两面性

        天下多忌讳,而民弥贫;天下贵人多嫉妒别人,饱暖思淫欲,贵人们吃饱喝足了,看到别人比他好,自己就千方百计地要超过他;但广大人民又很贫困,吃不饱穿不暖,整天为生活忙碌奔波,很少有时间去嫉妒别人。

        民多利器,国家滋昏;人民手里武器越多,国家越混乱。大家都有武器,谁遇到不满之事,可以随意杀人,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。

        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;人民的技巧越多,高、精、尖技术越好,想象不到的东西,奇异的物品就会不断地制造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 法令滋彰,盗贼多有。制定的法令越多,盗贼也越多,你制定的政策再好,盗贼也会想出对付的方法。

        三、这就是治国之道

        故圣人云:我无为而民自化,故圣人说得好:我不做勉强才能做到的事,多做些样板摆在那里,让大家看,这样人民自然会感化。

        我好静而民自正,我爱好清静,人民也守静,不你争我夺,勾心斗角,则人民自然会走上正道。

        我无事而民自富,我不去做勉强才能做到的事,不强迫大家今天做这,明天做那,则人民自然会富足。

        我无欲而民自朴。我没有欲望,大家都没有欲望,不奢侈浪费,则人民自然很纯朴。

第八课 上 德

        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。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。下德为之而有以为。上仁为之而无以为。上义为之而有以为。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。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失礼者,忠信之薄,而乱之首。前识者,道之华,而愚之始。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。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故去彼取此。

        一、有德、无德一看就明白

        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。具有高尚道德的人,并不说自己德高,不到处吹嘘,所以他就有德。

        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没有多少德的人,怕说自己没有德,如果谁说他缺德,他就要与谁拼命,骂别人,甚至于打别人,所以这种人实际上是没有德。

        二、德的好坏,行为是准则

       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。具有高尚道德的人,什么也不要做,最后什么也做得到。为什么呢?因为德高望重的人,经常帮助别人,为别人做好事。他要去做的那件好事,别人向他学习,早就给他做了。所以勿须自己动手,什么事都能做得到。

       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。少德的人,遇事争着去做,想出风头,表现自己。真的动手去做时,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,无法克服,结果什么也做不好。

       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。最讲仁爱的人要做一件事,没有做不到的。也就是说,你做事我放心。

       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。最讲义气的人要做的事,那是很有限的,超过了哥们义气的范围,损害到个人利益的时候,他就不干了。

       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。光讲表面礼节的人去做一件事,总是做不好,遇到困难就撒手不干了。批评他的时候,他只好举起手臂大嚷大叫,强调客观原因,推卸责任。

        失礼者,忠信之薄,而乱之首。礼节都不讲的人,即是坏人和恶人,对忠诚信义都看得很淡薄,他是制造混乱的祸首,搞得越乱越好,趁混水好摸鱼。

        前识者,道之华,而愚之始。先知先觉的人,即预言家,他得到的是大道之精华。他的预言,在当时别人说他愚昧、神经病、疯子,只有在后世证明了,后人才封他为预言家。

        三、修德不进则退

        故失道而后德,故失去了道的人,然后再去求德。修道要大公无私,舍己救人,要求太高,做不到,修修德算了吧。

        失德而后仁,失掉了德的人,然后才去讲仁爱。修德要我为人人,不要人人为我,只要求我帮助别人,绝不能图回报,全都报怨以德。难做,讲讲仁爱行了。

        失仁而后义,失去了仁爱,然后才去讲义气。大家都平等、自由、博爱,我爱人人,别人有困难我都主动帮助。但我有困难时,却没有人来同情、帮助我,还不如讲讲哥们义气。

        失义而后礼。失掉了义气的人,最后只好讲讲礼节。讲哥们义气,老大总是争强好胜,有利的事都是他们占便宜,自己老是吃亏,划不来。讲讲表面礼节好,这样只需点头哈腰,不蚀本。

        总之,要提高道德水平,必须严格要求自己,绝不能放松,一放松就会不断下滑,以至不可收拾,最后招致彻底失败。

        四、修德的态度

       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。所以修道修德的人,总是把道德摆在重要位置上,并不轻视它。把它放在什么位置合适呢?我们工作的人,必须工作第一,学生必须学习第一,在完成工作、学习任务之后,才能考虑它。

        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把它放在实实在在的地位上,在熟背《道德经》之后,凡符合《道德经》的事就做,不符合《道德经》的事坚决不做,并不在于说些好听的话。

        故去彼取此。故应去其糟粕,取其精华。把不符合《道德经》的,不讲礼的东西去掉,采纳《道德经》的精华。

第九课 绝 学

         绝学无忧,唯之与阿,相去几何?美之与恶,相去何若?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。荒兮其未央哉!众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。我独泊兮其未兆,如婴儿之未孩,乘乘兮若无所归。众人皆有余,而我独若遗。我愚人之心也哉,沌沌兮,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泽兮其若海,废兮若无止。众人皆有以,而我独顽且鄙。我独欲异於人,而贵食母。

         一、绝学与不绝学、善与恶的差别

         绝学无忧,唯之与阿,相去几何?不学习害人知识,不去害人,所以就没有忧愁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里,在你争我夺、弱肉强食的社会中,你必须去学习那些害人知识,学习偷偷摸摸、杀人放火、打架斗殴的本领,否则,就无法生存下去。如果你不想害人,不学习害人的知识,又要生存下去,唯一的办法是与道相伴,必须修道修德才能做得到。道要求无私、无欲、不争不斗、为人处下、生活俭朴,凭自身能力维持生活,知足常乐。这两者相差几多呢?

         美之与恶,相去何若?不学习害人知识,不去害人的是善人;学习害人知识,专去害人的是恶人。结果是善人与恶人,这两者差别又如何呢?

         二、天灾人祸难躲

         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。人人都畏惧的事,那是什么呢?天灾:洪灾,狂风大作,暴雨不停,汪洋一片,淹死万物;旱灾,晴空万里,烈日当空,赤地千里,万物枯死;地灾,山崩地裂,地震、地陷。人祸,人与人争斗的最高形式,就是打仗,你杀我,我杀你,血流成河。这些一定要避免其发生,一旦发生了呢?

         荒兮其未央哉!灾区万物都要遭到破坏,一片荒凉的景象,没有殃及的人很少!

         众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。幸存下来的人,虽然人们来来往往,为生存忙碌奔波,但他们心里,如坐大牢一样的痛苦。有的搞得家破人亡,妻离子散,心情如春天登上高台那样孤独。

         三、老子救灾无归属

         我独泊兮其未兆,如婴儿之未孩,独有我好像坐在船上而未受其害,因为老子道大,这点灾害对他没有任何影响,如婴儿还未出世一样的安全。

         乘乘兮若无所归。乘坐的船飘飘摇摇无所归宿。人民遭了灾,老子乘船到各处去救灾,这里救了,又跑到那里救灾,飘飘摇摇何处是归宿呢?没有归宿。

         众人皆有余,而我独若遗。被救了的人怎样呢?吃的住的穿的用的,人人都有剩余。唯独我还感到不够,唯独老子救人还感到救得不够,还有很多人等着他去救。

         我愚人之心也哉。用我的愚昧去满足人民的心愿。老子不顾自身的死活,不停地舍己救人,从人道的角度来看,这是最愚蠢的,但老子情愿用自己的愚昧去满足人们的心愿,不断地去救人。

         四、宇宙之灾,救不停

         沌沌兮,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在这混沌的宇宙里,在各银河系、各恒星系和星球体里,一般人都明明白白,唯独我累得昏昏沉沉,因为整个宇宙的灾害,都得靠老子去救济。

         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仔细地观察人们,大家心情都很舒畅、快乐。闷闷不乐的只有我一人,因为要改天换地,颠倒乾坤,只有老子办得到,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地考虑、操办。

         泽兮其若海,废兮若无止。海风吹在海面上,实际是没有休止的浪费。把这些浪费了的自然能量,用来救助灾民。

         众人皆有以,而我独顽且鄙。众人都有归宿,被救的人,衣食住行都解决了。独有我没有归宿,还有很多灾区等老子去救。

         我独欲异於人,而贵食母。唯独我与别人的欲望不一样,别人只要解决了衣食住行,就可以生存了。老子却要经常调整宇宙、星系中的各种问题,还要赈灾救人等,他不食人间烟火,贵就贵在食自然之气,即阴阳五行道气。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10-18课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19-27课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28-36课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37-45课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46-54课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55-63课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64-72课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73-81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