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课   道

【原文】

“道”,可道,

非常道。

名,可名,

非常名。

无名,天地之始。

有名,万物之母。

常“无”欲,

以观其妙。

常“有”欲,

以观其徼。

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。

同谓之“玄”,

玄之又玄,

众妙之门。

【意解】

“道”,可以叫道,

也可以不叫道。

可以叫“道”这个名,

也可不叫这个名。

无名的“道”,产生了天地。

有固定名称后,由此(母)而产生万物。

修道要无私无欲,才能守静,

这样方能观察其中的奥妙。

修道有私心、欲望,便不能守静,

即使观察到的也是有限的。

此两者同是为了修道,而结果各不相同,

两者都在叫“玄”,

玄!玄!玄!就能玄入道门。

奥妙之门多得很,只要苦炼就能进。

第二课   闻 道

【原文】

上士闻“道”,

勤而行之;

中士闻“道”,

若存若亡;

下士闻“道”,

大笑之。

不笑,不足以为“道”。

有建言者:

明“道”若昧,

进“道”若退,

夷“道”若堆。

上“德”若谷,

大白若辱,

广“德”若不足,

建“德”若欲,

质真若储。

大方若足,

大器晚成,

大音希声,

大象无形。

道却无名。

夫唯“道”者,

善始且善成。

【意解】

上士听了讲道,

勤勤恳恳地去修炼;

中士听了讲道,

时信时不信;

下士听了讲道,

哈哈大笑。

如果不笑,那就不是“道”了。

有爱谈别人的人:

明白“道”的人,别人说他愚昧,

修道长进了的人,别人说他退步了,

刚开始修道的人,前面的路障成堆。

德高望重的人,别人说他掉进了深谷,

清白的人,别人还侮辱他,

德越广博的人,越感到不足,

建成的德,别人说他是私欲,

只有货真价实的德,才能长久。

只有大方才能满足人心,

大器必须精雕细刻才能完成,

最大的声音是不常听见的,

最大的形象往往是看不见的。

道——确实找不到合适名称的。

对修道的人,

要做到善始善终。

第三课   善 人

【原文】

“道”者,万物之奥,

善人之宝,

不善人之所保。

美言可以市,

尊行可以加人。

人之不善,

何弃之有?

故立天子,置三公,

虽有拱璧以先驷马,

不如坐进此“道”。

古之所以贵此“道”者何?

不曰以求得,

有罪以免邪?

故为天下贵。

【意解】

道是万事万物中最奥妙的,

善人的无价之宝,

不善之人求之,方可得到一定的保护。

美言可暂时得到别人的信任,

尊贵的行为可以作人的榜样。

对待不善之人,

有何理由要抛弃他们呢?

故在立天子、置三卿的大典上,

虽有赠拱璧、献驷马贵重之礼,

还不如坐着修道。

古人之所以重视这个“道”的理由何在呢?

虽不能说有求必应,但总会有些收获,

有罪过的人求之,有可能避免一些邪恶。

所以才为天下人所珍贵。

第四课 建 德

【原文】

善建者不拔,

善抱者不脱,

何以子孙以祭祀不辍?

修之於身,

其“德”乃真。

修之於家,

其“德”乃余。

修之於乡,

其“德”乃长。

修之於国,

其“德”乃丰。

修之於天下,

其“德”乃普。

故以身观身,

以家观家,

以乡观乡,

以国观国,

以天下观天下。

吾何以知天下然哉?

以此。

【意解】

搞建筑的人,其建筑不容易损坏,

善于抱持的人,抱住就不易逃脱。

为什么子孙会祭祀不停呢?

一人修道,

他的德是真实可靠的。

一家人修道,

他们的德一家人用有余。

一乡人修道,

他们的德就能长久。

一国人修道,

这个国家的德就很丰富。

天下之人都来修道,

德就将普照天下。

故人与人比,

家与家比,

乡与乡比,

国与国比,

以天下比天下。

我之所以知道天下会是这个样子,

就是用这种比较的方法。

第五课 乐 道

【原文】

执大象,

天下往。

往而不害,

安平泰。

乐与饵,

过客止。

“道”之出言,

淡乎其无味,

视之不足见,

听之不足闻,

用之不可既。

【意解】

你掌握了大象(道),

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于你。

人来了,没有什么害处,

他们都能平安的生活。

有好听的音乐、好吃的食品,

使过路人止步。

“道”用语言讲出来,

却是淡而无味。

想看它是看不见的,

想听听,也听不着,

在用它时,是用不尽的。

第六课 劝 道

【原文】

小国寡民。

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。

使民重死而不远徙。

虽有舟舆,

无所乘之,

虽有甲兵,

无所陈之,

使民复结绳而用之。

甘其食,

美其服,

安其居,

乐其俗。

邻国相望,

鸡犬之声相闻,

民至老死,

不相往来。

【意解】

国家小,百姓不多。

纵然有各种兵器,并不经常使用它。

这样即使百姓受重刑而死,也不愿离去。

虽有船泊,

没有人去乘坐,

虽然有军队,

也无用武之地,

使人民好像又回到过去结绳记事,无争斗的时期一样。

有好的吃,

有美丽的衣服穿,

人民有安逸的居室,

人民有满意的职业。

邻国经常相互看望,

鸡犬之声也能听见,

人民始终,

不相往来争斗。

第七课   悟 道

【原文】

以正治国,

以奇用兵,

以无事取天下。

吾何以知其然哉?

以此:

天下多忌讳,

而民弥贫;

民多利器,

国家滋昏;

人多伎巧,

奇物滋起;

法令滋彰,

盗贼多有。

故圣人云:

我无为而民自化,

我好静而民自正,

我无事而民自富,

我无欲而民自朴。

【意解】

以正直不阿的态度治理国家,

用奇袭的方式出兵,

不太看重,若无其事的就可取得天下。

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?

就是用这样的方法,看待这些事的:

天下贵人多嫉妒别人,

人民又很贫困;

人民手里武器越多,

国家越混乱;

人民的技巧越多,

奇异的物品就会不断地制造出来;

制定的法令越多,

盗贼也越多。

故圣人说得好:

我不做勉强才能做到的事,人民自然会感化,

我爱好清静,则人民自然会走上正道。

我不去做勉强才能做到的事,则人民自然会富足,

我没有欲望,则人民自然很纯朴。

第八课   上 德

【原文】

上“德”不“德”,

是以有“德”。

下“德”不失“德”,

是以无“德”。

上“德”无为而无以为。

下“德”为之而有以为。

上仁为之而无以为。

上义为之而有以为。

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

则攘臂而扔之。

故失“道”而后“德”,

失“德”而后仁,

失仁而后义,

失义而后礼。

失礼者,

忠信之薄,

而乱之首。

前识者,

“道”之华,

而愚之始。

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

不居其薄。

处其实,

不居其华。

故去彼取此。

【意解】

具有高尚道德的人,并不说自己德高,

所以他就有德。

没有多少德的人,怕说自己没有德,

所以他实际上是没有德。

具有高尚道德的人,什么也不要做,最后什么也做得到。

少德的人争着去做,结果什么也做不好。

最讲仁爱的人要做一件事,没有做不到的。

最讲义气的人要做的事,那是很有限的。

光讲表面礼节的人去做一件事,总是做不好,

只好举起手臂大嚷大叫。

故失去了道的人,然后再去求德,

失掉了德的人,然后才去讲仁爱,

失去了仁爱,然后才去讲义气,

失掉了义气的人,最后只好讲讲礼节。

礼节都不讲的人,

对忠诚信义都看得很淡薄,

他是制造混乱的祸首。

先知先觉的人,

他得到的是大道之精华,

也是愚昧的开端。

所以修道的人,总是把道摆在重要位置上,

并不轻视它。

把它放在实实在在的地位上,

并不在于说些好听的话。

故应去其糟粕,取其精华。

第九课   绝 学

【原文】

绝学无忧,

唯之与阿,

相去几何?

美之与恶,

相去何若?

人之所畏,

不可不畏。

荒兮其未央哉!

众人熙熙,

如享太牢,

如春登台。

我独泊兮其未兆,

如婴儿之未孩,

乘乘兮若无所归。

众人皆有余,

而我独若遗。

我愚人之心也哉,

沌沌兮,

俗人昭昭,

我独昏昏。

俗人察察,

我独闷闷。

泽兮其若海,

废兮若无止。

众人皆有以,

而我独顽且鄙。

我独欲异於人,

而贵食母。

【意解】

不学习就没有忧愁,

唯一的是与道相伴。

两者相差几多呢?

善人与恶人,

两者差别又如何呢?

人人都畏惧的事,

一定要避免其发生。一旦发生了呢?

荒凉的景象,没有殃及的人很少!

虽然人们来来往往,

实际像坐大牢一样的痛苦,

如春天登上高台那样孤独。

独有我好像坐在船上而未受其害,

如像婴儿还未出世一样,

乘坐的船飘飘摇摇无所归宿。

人人都有剩余 ,

唯独我还感到不够。

用我的愚昧去满足人民的心愿。

在这混沌的宇宙里,

一般人都明明白白,

唯独我昏昏沉沉。

仔细地观察人们,

闷闷不乐的只有我一人。

海风吹在海面上,

实际是没有休止的浪费。

众人都有归宿,

独有我没有归宿。

唯独我与别人的欲望不一样,

贵就贵在食自然之气。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10-18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19-27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28-36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37-45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46-54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55-63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64-72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73-81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