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聃又名李耳,号老子,小时对人和善好静,读书非常勤奋,由于家境贫寒,经常无钱买书,只好跟同学借书来抄,晚上没有油灯,就在月光下苦读。十八岁那年, 有天深夜在月光下读书,忽觉一手抚摩头部,全身有清凉之感,此后,拿着书读一遍就能背诵。久此便潜心修道,静坐山中,不思饮食,功力日增。偶然遇到邻居有病,一摸即愈,名声大振,四方病人都来求治,老君总是耐心施治,从不马虎,深得广大人民的信赖和敬仰。

        李聃一百二十岁时隐居山林,西出嘉谷关,遇守将朱范汉,苦求老子留言,于是老子挥笔写下道德经,遂乘牛西去,在深山老林中静修五百年后飞升。飞升后一心为道德经谱曲,以济世救人作贡献。此曲,一唱雄鸡天下白;二唱神功飞腾越;三唱治病救人免灾邪;越唱心境越开阔。

        人间岁月虽可推,老君岁月不可追,生前就有千万载,日后光辉永远照人间。老君降临人间几十次,都是为救人民出涂炭。如今又施甘露水,人民受益乐开颜。祝愿大家勤修炼,老君自会助你登高山!

 

 

说明:

  1. 该“老子生平”原是孙享林教授接收老子大道信息而专门为《李聃道德经曲谱》一书所撰写的“绪言”,这里没有做任何修改;
  1. 这里所说的“李聃一百二十岁时隐居山林,西出嘉谷关,遇守将朱范汉”与史书的记载有所不同,之所以这样写,完全是信息使然。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讲: “老子修道德,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。居周久之,见周之衰,乃遂去。至关,关令尹喜曰:‘子将隐矣,强为我著书。’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,言道德之意五千余 言而去,莫知其所终。”又有传说,老子遇见尹喜的地方叫“函谷关”,等等。关于这个问题,孙享林教授在《老子道德经智译》中说:“嘉谷关,一说函谷关,这 是一个名词,一个地名,一个姓名。我们学习道德经,就不为这个名词、这个代号去争论。大家这样说,我们现在也就这样说,免得为一个名称、一个名词争论不休,花时间。道德经本意不改变就行了,一个名字、一个地方,差点无所谓,这个跟大家说一下。尹喜(朱范汉)要老子留言,所以老子就留下了这部道德经,乘牛西去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