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四课 反 者
反者,道之动。弱者,道之用。天下万物生於有,有生於无。
一、天下万物自生自灭,是谓不道
反者,道之动。任何事物的反面,都是按大道而运动。物壮则老,是谓不道,不道早已。(第五十六课《佐人》)事物壮大后就要变老,这就叫做不道,不道早就是这样。天下万物都是自己生长,壮大、衰老、死亡,走的是一条不道之路。例如,人要争生存,就要吃掉猪牛羊、鸡犬虾、五谷杂粮等。为了争名利、地位,人与人也要你争我夺,勾心斗角,尔虞我诈,弄虚作假,这些都不符合道;它的反面,不争名利、地位,为人处下,不争不斗,做人忠厚老实,诚恳待人,不勾心斗角,不弄虚作假,这些都是符合道的,乃道之动也。
二、弱者生,强者死
弱者,道之用。天下万物都是弱肉强食,弱者被淘汰,强者才能生存,人往高处走,这些都是不符合道的;水往低处流,为人处下,不争强好胜,别人打不还手,骂不还口,这是符合道的,乃道之用。
三、天下万物有与无的关系
天下万物生於有,有生於无。天下万事万物都产生于有形,万物产生出来就有一定的形状、数量、大小,这种有形产生于无形,它是由无大小、无形状、无数量的道产生出来的。
第六十五课 孔 德
孔德之容,唯道是从。道之为物,唯恍唯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。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。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,以说众甫。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?以此。
一、道是何物,更深入一步
孔德之容,唯道是从。孔隙中容纳的德,如钢铁晶格之间的孔隙很小,其他物体要进入,这是很困难的。德要进入,就是德高了,道也修好了,道生之,德畜之,(第七十二课《生之》)道之所以产生,就是积蓄了很多德。所以只有大道才能做得到。
道之为物,唯恍唯惚。道是由物质混合而成,它是一种什么物体呢?是一恍一惚的物体。
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。有时我们静坐下来,背诵《道德经》,忽然一恍,第六感觉,好像看见了人像。
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恍恍惚惚,好像有什么东西,你说清楚吗?又不太清楚,你说不清楚吗?可是又看得见。
二、精气中信物,通信息之用
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。窈窈茫茫,看到了精气,到一定的时候,就要炼精化气,把液体的精炼化成气体。
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精气排除了一切杂物,它是一种纯真之气,真气中有一种信物,这种信物是与道通信息的。
三、道从古至今,万变不离其宗
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,以说众甫。从古到今,道一产生出来,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。(第六十三课《混成》)我不知道它的名字,我把它的名字叫做道。今天还是叫道,它的名字仍然没有改变,以说服众人之口,如果把名字改了,别人可以说今天没有道了。
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?以此。我为什么会知道众人会这样说呢,这是自然的,也是这样理解的。
第六十六课 道 冲
道冲而用之,或不盈。渊兮似万物之宗。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,湛兮似或存。吾不知其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
一、进入道门,用不尽
道冲而用之,或不盈。渊兮似万物之宗。到一定时候道门就被冲开了,道的知识库也打开了,你进入道门后,这些知识就可以运用,用多少有多少,它始终是不自满的,也是用之不竭的。道生万物,所以万事万物的起源、生长、发展的全部知识都归宗于道,所以道的渊博知识是万物的祖宗。
二、道的能量,无限大
挫其锐,解其纷,它并不锐利,不像有些东西,有棱有角,可碰得头破血流。道没有棱角,碰碰也没有关系;它能调解纷争,家庭或朋友发生了纠纷,《道德经》教我们忍让、处下、不争,自然解纠纷。
和其光,同其尘,湛兮似或存。综合各种光色,需要什么光色,它就能调配出来;混同所有的尘埃,光色中需要什么尘埃,它就混入什么尘埃;这样就可组成精湛的形象,有时存在,有时又不存在。
吾不知其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我不知道这精湛的形象,它是谁的儿子,好像在黄帝之前就存在。
第六十七课 不 见
视之不见,名曰夷。听之不闻,名曰希。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此三者,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。绳绳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,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
一、道的表现形式:夷、希、微
视之不见,名曰夷。想看是看不见的,带着个人欲望,越想看见什么越是看不见。无私欲,无为还可能看得见,这叫做夷。
听之不闻,名曰希。要听也听不着,你专门想听见什么,结果什么也听不见。不想听见,有时反而听得见,这就是希。
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要想抓是抓不到手的,越抓不到手越用劲去抓,结果抓得满头大汗,还是两手空空;只有大脑无为,顺其自然,不抓而抓之,无为而为之,就叫微。
二、夷、希、微合而为一就是道
此三者,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这三种情况,夷、希、微是不可截然分开的,此三者混合成为一体就是道。
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道的形状,你说是圆的也不圆。上面不白,你说上面是白的吗?也不怎么白。下面不黑,下面是黑的吗?也不怎么黑。道是一个上面白不白,下面黑不黑,似圆非圆的物体。
绳绳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根本无法命名,叫道、叫大、叫逝、叫远,叫什么都可以,实际上是无名,无名就是道;最后又回归于无形,你说它大吗?可以大到无穷大。
三、道是无状之状,无头无尾之象
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这就叫做无形状的形状,道是没有固定的形状,它是不断变化着的形状,有的只是一个瞬时形状,这一瞬间是这个样,另一瞬间又变成另一个样;它是没有东西的形象,精湛的形象似存非存,你去抓又抓不着,这就是惚恍。
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迎面过去看不到它的头,在对面找不到头在哪里,跟在后面看不见它的尾,在后面又找不到尾巴在哪里,道也是一个无头无尾的物体。
四、执古道,知今有
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,掌握了原始大道,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,这是原始大道的样子,以说明它今天仍然存在。
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能知道它的古代历史,原始大道是怎样形成的,像什么样子,这就叫做道的纪元。
第六十八课 有 始
天下有始,以为天下母。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。既知其子,复守其母,没身不殆。塞其悦,闭其门,终身不勤。开其悦,济其事,终身不救。见小曰明,守柔曰强。用其光,复归其明,无遗身殃,是谓习常。
一、道为天下母
天下有始,以为天下母。天下有个开始,做任何事都有个开头,这个开头,就是该事之母。宇宙的开始就是道,所以道就是天下之母。
二、万物道之子,母子关系
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。既然有了母亲,道为天下母,由道产生的任何物体,都是它的儿子,这就可以知道它的儿子是万物。
既知其子,复守其母,没身不殆。既然知道了儿子是谁,万事万物都是道之子,再返回去守住母亲,即万事万物都修道,这就是守住母亲。万物都守母、孝母、敬母,结果母亲就保护你、帮助你、滋养你成长壮大,终生不停。
三、修与不修的差别
塞其悦,闭其门,终身不勤。塞住耳朵,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专读《道德经》;关上大门,无事不出门,工作、学习自由出大门;终生不要勤走动,去看别人吵架、打架或打牌等,而工作、学习、帮别人做好事、助人为乐,应该勤走动。
开其悦,济其事,终身不救。把门打开,经常跑到外面去看热闹,看打架斗殴之事;专门做自己的家事,从不抽点时间看看《道德经》,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,这种人终生没有救药。
四、守母、母帮、母养
见小曰明,守柔曰强。修到一定的时候,可能看见一个小亮点,这个亮点叫明点,照着我们身体最薄弱的部分,慢慢地使它增强,最薄弱部分强壮了,身心都健康了。
用其光,复归其明,用明点的光,照得心明眼亮,待人接物是好是坏,自然会分别对待,使糊涂人再恢复其聪明。
无遗身殃,是谓习常。消除在身体遭殃时的遗迹,例如,上下车不小心把脚碰坏了,留下的遗迹是走路不方便,用它的光,照耀之后就好了,走路也方便了。人吃五谷哪有不生病的呢?把病毒排除就好了,这是一种常事,这就是习以为常。
第六十九课 谷 神
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。用之不勤。
一、谷神就是阳神
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本来人和万物都是由阴阳离子相结合而产生的,人也是阴阳离子结合生触角,触角连接成经络,经络分布成网络。修道修德就可以吸收阳离子,排除阴离子,这样慢慢地增加阳离子,减少阴离子,结果使阳性大于阴性,最后把少数的阴离子,也转变成阳离子,成为纯阳体,这就是谷神。谷神是长存的,谷神也就是玄妙的阳神。
二、道就是天地之根,阳神之门
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。用之不勤。玄妙的阳神之门在哪里,也就是阳神进出的门在何处?它就是天地之根连绵不断若亡若存。无名,天地之始。(第一课《道》)无名的道,产生了天地。无名就是道,大道之门就是阳神进出之门,要进则进,要出就出,要用道的知识的时候是用不尽的,也就是道开智。
第七十课 一 毂
三十辐共一毂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
一、有车,无之用
三十辐共一毂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三十根轮辐组成一个轮毂,当中做一个空孔,就可以做车来用。如果中间不做空孔,就没有什么用,所以最有用的还是这个空孔。
二、有器,无之用
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用陶土烧制的器皿,当中也是空的,拿来作器皿用。例如一个碗,中间是实心的就没有什么用,正因为中间是空的,就可用来吃饭、喝水、装任何东西,很有用。
三、有室,无之用
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开窗户造居室,建筑的房屋,中间也是空的,作为寝室之用。如果中间做成实心的,则一点用处都没有,我们用中间的空间,做居室、礼堂、商场等。
四、有是条件,无是有用的空间
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故这些东西对我们有利,车轮、器皿、房屋给我们创造了个有利条件;无才是对我们最有用的,车轮的孔,器皿、房屋的空间才是对我们最有用的。
第七十一课 微 妙
古之善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。豫焉若冬涉川,犹兮若畏四邻,俨兮其若容,涣兮若冰之将释,敦兮其若朴,旷兮其若谷,混兮其若浊。孰能浊以静之徐清,孰能安以动之徐生。保此道者,不欲盈,夫唯不盈,故能蔽不新成。
一、修德微妙,忍要玄通
古之善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古时会当兵的,打仗微妙处事玄通,打仗时不乱杀,必须杀的才杀,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;为人处事和善,不管男女老少,工农商学兵各种人,他都能和睦相处,人人都夸他好,一般人还不知道,他为什么会这样好。
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。唯一不可认识的,是他能勉强容忍。不管什么人跟他说话做事,他都能满足别人的要求,虽然对有些事情,自己不同意,也能容忍,乐于助人。
二、修德方法,忍之如下
豫焉若冬涉川,犹兮若畏四邻,如冬天过河那样,卷上裤腿,打着赤脚过河,河水冰冷刺骨,疼痛难忍,必须忍得住才能过去;忧虑像怕邻居一样,远亲不如近邻,亲戚再好,遇到紧急事情帮不上忙,远水救不了近火,邻居关系搞好了,遇到紧急事情一叫就到,问题一下就解决了,所以要像搞好邻居关系那样,虚心处下不争。
俨兮其若容,涣兮若冰之将释,严格要求自己容忍,有的人要别人容忍,自己不容忍,有的说我能容忍,你也必须要容忍,这都是不对的。要严格要求自己,骂不还口,打不还手,做到这些你的德就修好了;涣散时好像冰融化一样,没有棱角,碰到也不割手,也就是说,工作之余不摆架子,与群众打成一片,不骄傲自满。
敦兮其若朴,旷兮其若谷,混兮其若浊。待人厚道朴实,要诚恳待人,不要弄虚作假,欺骗人家;胸怀宽广若谷,宰相肚内能撑船,什么事情都能容,别人骂了你,不只是表面不还口,更不能往心里去,绝不能怀恨在心,将来图报复,因为这比当面吵一架更坏。胸怀宽广就是挨了骂,不往心里去,过了就了了,当成没有发生这件事一样,以后见了骂你的人,照样热情地接待;与士兵混在一起成为污浊,在封建社会里,当兵的就是欺压老百姓,奸淫烧杀无恶不作,你作为一个士兵,必须一起去,但坏事你不做就行了,恶名还是得承受。
三、修德浊以静而清,修道安以动而生
孰能浊以静之徐清,孰能安以动之徐生。谁能在污浊中安静下来慢慢澄清呢?有的在家中大吃大喝,打牌取乐闹得乌烟瘴气,你能不能安静下来澄清自己呢?谁能在安静时慢慢运动生长呢?安静下来后,还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。
保此道者,不欲盈,夫唯不盈,故能蔽不新成。保住这种道的,没有多大欲望,唯有欲望不多,才不会去表现自己,不会吹嘘、夸耀自己,所以才能隐蔽自己不突出。
第七十二课 生 之
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势成之,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道之尊,德之贵,夫莫之命,而常自然。故道生之,德畜之。长之育之,亭之毒之,养之覆之。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
一、道与德之间的关系
道生之,德畜之,道之所以产生,就是积蓄了很多德,没有德就不会产生道,德积蓄到一定的时候,就产生道,道生长到一定的时候,又必须积蓄德,就这样道德交替上升,缺一不可。
物形之,势成之,物体的形成,就是气势的形成,没有气势就没有物体。例如,要造一座大厦,它是如何宏伟、壮观、美丽,首先在设计师的脑海里,就必须有这样一个构思,也就是气势,然后把它绘成图纸,交工人建造而成。
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所以万事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而看重德的,没有道德万物就无法生存。
二、道德的产生
道之尊,德之贵,道之所以被人们尊重,因为道为万物之母,尊敬母亲是理所当然的;德之所以可贵,是因为它要求我为人人,而不要人人为我,也就是损己利人。
夫莫之命,而常自然。修道修德不是为了生命,要维持生命,只要解决了衣食住行就可以了,它对衣食住行看得很淡;而是经常处于自然状态,把社会人变成自然人,处于清静无为的状态下。
故道生之,德畜之。所以产生了道,积蓄了德。人要生存就必须参加社会工作,待人接物,这就是一个社会人。但在修道修德时,就不要去想个人生活问题,想也没有用,只是想到背诵《道德经》,人就变成了自然人,慢慢地积蓄德,产生道。
三、道德修与不修的结果
长之育之,亭之毒之,养之覆之。顺其自然,无为修之,就会积蓄德产生道,不断地生长发育;停下来就要受到毒害,开始不会有任何毒害,当功能启动后,它要消耗一定能量,修时自然能量用之不竭,停下来不能吸收自然能量,只能消耗真气,所以就要受到损害;如果不修,只好生养死葬,把人生耗完为止。
四、修玄德之法
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道德生长了不据为己有。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,天之道。损有余而补不足。(第三十四课《之道》)有多余的就拿点出来,不足的就补点,这就是天之大道,把有多余的拿出来补给不足的。帮助别人做了事而不居功。
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功成后而不自作主张,不能骄傲自满,老子天下第一,自己说了算,功成后更应该谦虚谨慎,虚心处下,多听听别人的意见,这就叫做玄妙之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