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五课 用 兵

        用兵有言,吾不敢为主而为客。不敢进寸而退尺,是谓行无行。攘无臂,执无兵,扔无敌。祸莫大於无敌,无敌几丧吾宝。故抗兵相争,哀者胜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用兵要行无行

        用兵有言,吾不敢为主而为客。用兵时有句话,我不应该主动进攻而应以防御为主。主动进攻就失去了道义,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,这样人民和士兵就不会支持你,很可能打败仗;如果以防御为主,就可得到人民和士兵的支持,还可避开敌人的锐气,不打消耗仗,以逸待劳,出奇制胜。

        不敢进寸而退尺,是谓行无行。不敢进攻而招致失败,进攻目标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,容易遭到攻击而失败。这就叫做要进必先不进,以守为攻,这是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防御有成,有兵不见兵

        攘无臂,执无兵,扔无敌。要打你不好举手臂,防御到对手找不到你在哪里,要打你从何下手呢?无处下手嘛!要抓你又见不着军队,不知道你在何处,没有办法抓。扔武器又不知道敌人在哪里,到处都找不到敌人,又累、又饿、精疲力竭,想扔武器投降,不知道武器扔到哪里。防御到这种程度,必胜无疑。

        三、胜不骄,败不馁常胜

        祸莫大於无敌,无敌几丧吾宝。最大的祸害莫过于忽视敌人,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法宝。胜不骄,败不馁这是常胜将军的法宝,绝不可抛弃。

        故抗兵相争,哀者胜。所以对抗的军队相互争战,过去两军开战,必须先摆好阵式,然后才兵对兵、将对将地厮杀,一般是悲观一方胜。悲观一方把困难估计得多些,准备得充分些,所以打胜仗。

第五十六课 佐 人

        以道佐人主,不以兵强天下,其事好还。师之所处,荆棘生焉。大军之后,必有凶年。善者果而己,不以强取,果而勿矜,果而勿伐,果而勿骄,果而不得已,果而勿强。物壮则老,是谓不道,不道早已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以道辅佐国王

        以道佐人主,不以兵强天下,其事好还。宰相或大臣以道德来辅佐国王,关键是不要以军队称强于天下,所有的事都好办。通过谈判,和平地解决问题,不要动不动就出兵镇压或打仗,关上解决问题的大门,这样所有的事都不好办了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不道则以兵强天下

        师之所处,荆棘生焉。旧社会军队所到之处,老百姓都逃跑了,田地没有人去耕种,全都荒废了,杂草、荆棘丛生。

        大军之后,必有凶年。大军过后,必有荒年。军队走了之后,老百姓回来,因为田地没有耕种,首先是没有吃的,闹饥荒,然后是瘟疫流行,饿不死,病也得病死。

        善者果而己,不以强取,善人能够保住自己,因为善人不会去跟别人争抢吃的、用的,任何事都不强迫夺取,所以能够保住自己。

        三、以道佐人

        果而勿矜,果而勿伐,结果也不夸大,朋友之间发生了矛盾,我们决不能夸大,要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,最后不致引起讨伐、争吵。

        果而勿骄,果而不得已,果而勿强。帮助朋友化解了矛盾,又和好如初,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,功劳不能归于自己,所以终究没有什么好骄傲的;有时候朋友之间的矛盾太深,自己也尽了最大努力,但始终调解不好,出现这种后果,也是不得已的。总而言之,要以道佐人,要谦虚谨慎,虚心处下,决不要逞强好胜。

        四、不道,人老衰早

        物壮则老,是谓不道,不道早已。事物壮大后就要变老,这就叫做不道。修道修德的人慢慢变老,可减缓衰老,这是长生之道。不修道修德衰老得早,这种不道早就是这样。

第五十七课 轻 根

        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是以圣人。终日行不离辎重,虽有荣观,宴处超然,奈何万乘之主,而以身轻天下。轻则失本,躁则失君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修身与修心的关系

        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轻的根源在重,身与心孰重孰轻呢?当然是身重心轻,心是扎在身体上的,所以心的根源就在身。王之不静则为躁君,心不静就很烦躁。解决的办法:一是找点高兴的事来做,听听音乐或唱唱歌,放松自己,慢慢地静下来;二是强迫自己静下来,心里烦就捶胸顿足,这样越要静越不会静,强迫静就是对静有为,结果适得其反,成为躁君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所谓圣人,做事不仁

        是以圣人,终日行不离辎重,所谓的圣人,不好好修道修德,却摆出个修得很好的架子,整天行走都离不开车马,怕吃苦走路。

        虽有荣观,宴处超然,虽有荣誉可以观赏,来去有人接送、献花,荣耀至极,参加特殊的宴会,有超出凡人之感。

        奈何万乘之主,而以身轻天下。奈何不了万乘之君,你花天酒地去玩,也管不了君主,使天下人轻视己身。

        三、躁君失根本

        轻则失本,躁则失君。轻视就失去了根本,天下人都轻视你,根基就不稳了,再一烦躁就会失掉君主。

第五十八课 无 名

        道常无名。朴虽小,天下莫能臣。侯王若能守,万物将自宾。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,民莫之令,而自均。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,夫亦将知止,知止所以不殆。譬道之在天下,犹川谷之与江海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无名的道,莫能臣

        道常无名。朴虽小,天下莫能臣。道经常是没有名字的,因为它是不断变化的,名字也是不断改变的。朴树是一种带刺的灌木,它虽然很小,但天下没有哪个能使他称臣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道与天、地、人、物的关系

        侯王若能守,万物将自宾。侯王若能守静,能保持修道修德,不去破坏自然,万物也必然修道,它们修好了,就将自然做你的宾客。

        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,天地也能和睦相处,天是阳,地是阴,天空缺阴,地补阴,地球缺阳,天补阳,阴阳相合甘露降落,风调雨顺万物长。

        民莫之令,而自均。天降甘露,人民没有办法向它下令,要它什么时候下就下,要停就停,这是不可能的。而且是这么均匀分布,人工造雨也不可能这么均匀。

        三、天地相合,万物并作

        始制有名,天地相合,甘露降落,人杰地灵,万物丛生,必须分别命名,方能辨认,从此开始有了名称。

        名亦既有,夫亦将知止,知止所以不殆。万物既然都有了名字,那么也将适可而止,不能继续不断地生新物种;否则,各物种就没有生存空间了。知道这个终极,所以已有的各物种就不应该停顿其发展。

        四、道生万物,万物敬母

        譬道之在天下,犹川谷之与江海。譬如大道之行于天下,也就是大道在天下推行时,万物都修道敬母,形势喜人,犹如山川河谷归于江海,势不可挡。

第五十九课 小 鲜

        治大国若烹小鲜,以道莅天下。其鬼不神,非其鬼不神,其神不伤人。非其神不伤人,圣人亦不伤人。夫两不相伤,故德交归焉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治大国如炒菜一样

        治大国若烹小鲜,以道莅天下。治理大国如像炒菜一样,真这么简单吗?有的几个人的小家庭就治不好,天天吵架、打架,甚至于离婚,何况是治理一个国家呢!关键是把道遍布天下,大家都按《道德经》来做,有利让别人,把有多余的给别人,人人都这样做,这个国家就好治了,如炒菜一样简单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分清坏人和好人,就是鬼与神

        其鬼不神,非其鬼不神,其神不伤人。《道德经》遍布天下后,大家的道德水平提高了,就能分清鬼与神,即坏人与好人。不是鬼不想作神,也不是坏人不想改做好人,因为神(好人)不伤害人民。坏人的本性就是要害人,所以改起来很困难。

        三、神与圣相帮,德归焉

        非其神不伤人,圣人亦不伤人。也不是说神就不伤人,圣人也不会伤害人民。圣人处上而民不重,他地位虽高,随时想到减轻人民的负担;处前而民不害,灾害来了站在前面保护人民。

        夫两不相伤,故德交归焉。他们两者也不相互伤害,所以德就交与该国,这个国家的德就很丰富。

第六十课 有 知

        使我介然有知,行於大道。唯施是畏,大道甚夷,而民好径。朝甚除,服文彩,带利剑,厌饮食,财货有余,是谓盗夸。盗夸非道也哉!

        一、大道推行,无捷径

        使我介然有知,行於大道。使我煞有介事地知道,修道修德的人多了,总有一天,必须推行大道。

        唯施是畏,大道甚夷,而民好径。在施行中唯一的问题是畏惧,大量的人道问题,涌现出来,一时很难解决。大道刚开始推行时,人民很喜欢走捷径,想一步登天,很快就修成大道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盗夸,不是修道修德

        朝甚除,服文彩,甚至于早上也不练,这时睡觉最舒服,不如多睡一会儿;只想穿好的,穿件好衣服,在镜子面前可以照半天。

        带利剑,厌饮食,耀武扬威,总以为自己了不起,高人一等;饮食差点儿也不吃,专门吃好的,大吃大喝,花天酒地。

        财货有余,是谓盗夸。道夸非道也哉!钱财货物都有剩余,要钱有钱,要物有物,这就叫做夸耀盗贼,实际上是强盗逻辑。夸耀盗贼不是修道修德,所以修道修德的人必须彻底抛弃它。

第六十一课 常 德

        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溪。为天下溪,常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为天下式,常德不忒,复归于无极。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复归于朴。朴散则为器,圣人用之,则为官长,故大制无割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万物自生自灭,为天下之自然

        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溪。各物种都是:知道公的,守住母的,为天下之自然。天下之牝,天下之交,牝常以静胜牡,以静为下。(第五十三课《大国》)天下的雄性,与天下的雌性相交配,牝经常以静胜牡,以清静作为低下。

        为天下溪,常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公的守住母的,这种自然现象,这是一种常见的男女之德。男女在一起是不可分开的,归根到底是生儿育女,传宗接代。只有这样各物种才能不断地延续下去,老的死亡,新生的接替,自己生长,自己消灭,反复不绝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万物不纯,白中有黑

        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知道白色的物质,其中包含着黑色的杂质,这是天下物质结构的一种模式。

        为天下式,常德不忒,复归于无极。天下物质不绝对纯,这种模式,这是一种不散的德,也就是一种分不开的德。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绝对的纯,哪怕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,也包含了百分之零点零零一的杂质,但它不影响大局,最终融为一色。如金子里包含有黑色的杂质,但它仍为金黄色。

        三、市场繁荣,谷受辱

        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知道市场的繁荣,是因为五谷丰收了,都拿到市场上去交易,守其耻辱而繁荣起来的。尤其是稻谷的皮,扒了一层又一层,受辱最深的就是天下的稻谷。

        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复归于朴。天下的稻谷丰收了,人民有了吃的,生活就富裕了,这是一种富足的德。但绝不能铺张浪费,最后归根于朴实,还是要过俭朴的生活。

        朴散则为器,圣人用之,则为官长,故大制无割。人民生活都很朴实,这种纯朴之气散开,圣人吸收了,就有了精神。所以再大的制度都无法割开,修道修德必须俭朴,这两者绝不能分割。

第六十二课 生 一

        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人之所恶,唯孤寡不谷,而侯王以为称。故物或损之而益,或益之而损。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。强梁者不得其死,吾将以为教父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道生物:一阳、二阴、三阴阳合

        道生一,一生二,道生一个无极,道是能量的集合而产生出来的,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独自运行而不改变,道是无边无际、浩瀚无比的。在一个无极的道的范围内,圈定一个有限范围,然后把圈内的阴阳分开,一分为二形成阴阳鱼,这就是太极。

        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两仪生天地人三才,两仪就是太极,太极阳鱼眼睛就是通道,送出来的阳离子,集聚在一起就形成了恒星。在每一个恒星周围,喷散出来的阳离子,就是恒星的保护层;再掺入一些带色素的阴离子,这就是天,按颜色来分辨。

        太极阴鱼眼睛通道,送出来的阴离子,集聚在一起,由于运动摩擦力大、热度高就燃烧,形成火球,按五行生克的作用,水克火,火熄灭后表面结成硬壳,这就是地。

        在地球表面上,由于气温适宜,太极阴阳通道,送出来的阴阳离子,按五行相生相克的作用,万物就随之而产生了。万物中最灵性的就是人,所以人为万物之灵。

        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万物都是由阴阳结合而产生的,按照各物种的依存关系,组成一个自然的生态平衡系统,每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的关系,按五行相生相克的作用,来控制各物种的数量,以保持相对稳定。气冲阴阳而调和,动作更灵活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万物都是益损交替,生存着

        人之所恶,唯孤寡不谷,而侯王以为称。人最厌恶的,也就是人最讨厌的、最害怕的、最忌讳的,就是孤寡病死。但侯王却不怕,以它作为自己的称呼,称自己为孤王、寡人,好象自己吃了亏、受了损,实际上他受益最大,当了皇帝嘛。

        故物或损之而益,或益之而损。有些事情要先损而后才有益,即先苦后甜,有的人生下来就吃苦头,挨饥受饿,长大后经商赚了钱,发了财,生活就改善了;有的是先受益而后受损,有的人生在贵族家庭,生下来就受益,吃喝玩乐用之不竭,长大后不务正业,花天酒地,

        一贫如洗,吃不饱,穿不暖,苦不堪言。

        三、人要受教育,方知益损之妙

        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。人之所以要受教育,是因为不知道万事万物都是在益损的反复交替中生存。通过主观努力,可以增强受益的强度,多受益,减少受损的程度,少受损,所以我也要受教育。

        强梁者不得其死,吾将以为教父。强盗不得好死,我将作为他们的教父。这就说明:坏人通过教育可以改好,好人受不良影响也可以变坏,所以万事万物不是固定不变的,而是不断地变化着的。

第六十三课 混 成

        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寂兮寞兮,独立不改,周行而不殆。可以为天下母,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。强为之名曰大,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道之唯物,运行自如

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有物体混合而成,道是由阴、阳离子生太极,五行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八卦演变生万物,万物变化色、声、味俱出。它产生于天地之前,即天地都是由道产生的。

        寂兮寞兮,独立不改,周行而不殆。寂寞地生存着,道就是宇宙,只有它一个,够孤独、寂寞的嘛!独自运行而不改变,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不断地运动,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道之有名,亦无名

        可以为天下母,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。因为天下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出来的,它可以作为天下万物之母,其形状又是不断变化的,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(第六十七课《不见》)这就叫做无形状的形状,没有东西的形象,这就是惚恍。我不知道它的名字,无法命名,我把它的名字叫做道。

        强为之名曰大,大曰逝,道无边无际,浩瀚无比,所以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,大到无穷大就看不见了,消逝了,大又可以叫逝。

        逝曰远,远曰反。为什么会消逝呢?就是离我们太远了,所以也可以说是很远。地球是圆的,从一个固定的位置,一直往前走,从东半球绕过西半球,从无穷远又返回原地。所以道又可以叫大、叫逝、叫远、叫反等,这就是名,可名,非常名。

        三、域中四大,谁最大

        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所以说道很大,天那么大,实际比天大得多,比地还大,侯王也很大,人中之王嘛!

        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。在这领域中有四个大,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人大。人已经算四大之一了,不要再妄自尊大,目空一切了,应虚心处下,好好修炼,提高道德水平。

        四、四大的依从关系

        人法地,地法天,人效法大地,人是生长在地球上,你一个皇帝或国王,只是你一个国家之王,地球上有一百多个国家,所以再大也不算大;地依法于天,太阳系中的地球,只是九大行星之一,天的空间还大得很呢,地球只能在天空中的一条轨道上运行,绝不能脱离轨道,所以必须依法于天。

        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天服从大道,天必须在自己的经纬度范围内运行,不能随意超越,必须服从大道的指挥;大道效法本身自然,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这就是道生自然,保持这种自然,也就是效法了大道本身。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1-9课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10-18课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19-27课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28-36课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37-45课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46-54课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64-72课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73-81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