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九课   畏 威

【原文】

民不畏威乎?

则大威至。

无狎其所居,

无压其所生。

夫唯何不压,

是以不压。

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,

自爱不自贵。

故去彼取此。

【意解】

人民不怕威胁时,

那么大祸即将临头。

居处无人打扰,

日常生活又不受任何约束。

我为何没有受到压迫呢!

是因为没有人来欺侮我。

所以圣人明白这个道理而口里不说,

虽然也爱惜自己,但并不把自己看得很重。

故舍其后用其前。

第二十课 善 者

【原文】

圣人无常心,

以百姓之心为心。

善者,

吾善之。

不善者,

吾亦善之。

善德。

信者,

吾信之。

不信者,

吾亦信之。

信德。

圣人在天下:

歙歙为天下浑其神,

百姓皆注其手足,

圣人皆孩之。

【意解】

圣人没有固定的想法,

以满足老百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心愿。

善良的人,

我和气地待他。

不善良的人,

我也和气地待他。

这就叫善人之德。

讲信用的人,

我信任他。

不讲信用的人,

我也信任他。

这就叫信任之德。

天下的圣人,

用呼吸之气来为天下人振作精神,

精气贯注到每个人的手足,

圣人也像小孩一样开心。

第二十一课 善 行

【原文】

善行无辙迹。

善言无瑕谪。

善数不用筹策。

善闭无关楗,

则不可开。

善结无绳约,

则不可解。

是以圣人:

常善救人,

故无弃人。

常善救物,

故无弃出。

是谓其明。

故善人,

不善人之师。

不善人,

善人之智。

不贵其事,

不爱其智,

虽知大迷。

是谓要妙。

【意解】

善于骑车的人,过后没有车辙的痕迹,

善于说话的人,没有废话,

善于数数的人,不需要算盘。

善于关门的人,勿需复杂的门栓,

你就没有办法开。

善于打结的人,不受绳子的制约,

别人就无法解脱。

所以圣贤之人:

经常善于救助别人,

所以他不会抛弃别人。

经常善于修缮的人,

所以他没有废弃之物。

这就是圣人的明智所在。

故善良的人,

是不善良人的老师。

不善良的人,

使善良人增长智慧。

若不重视这些事情,

不爱惜这些知识,

虽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,实际是极大的迷惑。

这是极其重要的妙着。

第二十二课 宠 辱

【原文】

宠辱若惊。

贵大患若身。

何谓宠辱若惊?

宠为下,

得之若惊,

失之若惊。

是谓“宠辱若惊”。

何谓“贵大患若身”?

吾所以有大患,

为吾有身,

及吾无身,

吾有何患?

故贵以身为天下。

若可寄天下,

爱以身为天下,

若可托天下。

【意解】

受宠或受辱都会感到惊慌,

太高贵了必然有大的忧患降临。

什么叫宠辱若惊呢?

对下面的人宠爱,

受到宠爱的人则很惊奇,

没有受到宠爱的人就很惊慌。

这就叫“宠辱若惊”。

什么叫“贵大患若身”呢?

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,

是因为我有了身躯,

等到我没有了身躯,

那时我还有什么忧患呢!

之所以高贵是由于有身躯存在。

如果谁可以寄托天下的话,

那就要以爱护自己身躯那样去爱天下人,

这样的人就可将天下托付给他。

第二十三课 治 人

【原文】

治人事天,

莫若啬。

夫唯啬,

是谓早复。

早复,

谓之重积德。

重积德,

则无不克。

无不克,

则莫知其极。

莫知其极,

可以有国。

有国之母,

可以长久,

是谓深根固蒂。

长生久视之“道”。

【意解】

治理人事在于天下人之心,

最好是吝啬一些。

吝啬的最好办法,

是每天从早晨开始。

从早到晚,

这就叫做重视积累功德。

如果重视积德,

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

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,

你就不知道功德的终极。

不知道功德的终极,

就可以统治一个国家。

国家有了国王,

就可长治久安,

这就叫根也深蒂也固,

是长生久世之道。

第二十四课 有 道

【原文】

天下有“道”,

却走马已粪。

天下无“道”,

戎马生於郊。

祸莫大於不知足,

吝莫大於欲得,

故知足之足常足矣。

【意解】

天下的人都来修道,

马走后粪成堆。

天下人都不修道,

郊外都是战马。

祸害都是由于不知足产生的,

吝啬主要是想自己获得,

有自知之明的人,经常处于满足的状态中。

第二十五课 孰 亲

【原文】

名与身孰亲。

身与货孰多。

得与亡孰病。

是故甚爱必大费,

多藏必厚亡。

知足不辱,

知止不殆,

可以长久矣。

【意解】

名誉与身体哪个最亲呢?

身体与货物谁重要呢?

获得与失去哪一种最坏?

所以爱得越深失得越多,

你想多贮藏些,结果失去的更多。

知道满足的人并不是耻辱。

适可而止,

就可以长存了。

第二十六课 入 死

【原文】

出生入死,

生之徒十有三,

死之徒十有三。

人之生,

动之死地,

亦十有三。

夫何故?

以其生生之厚。

盖闻善摄生者,

陆行不遇兕虎,

入军不被甲兵,

兕无所投其角,

虎无所措其爪,

兵无所容其刃。

夫何故?

以其无死地。

【意解】

在出生入死的战场上,

生存下来的有十分之三,

阵亡人数有十分之三。

人从出生之后,

去参加动乱就是把自己置于死地,

这样的人也有十分之三。

这是为什么呢?

当他出生之后把自己生命看得太重了。

经常听见善于养身的人,

在陆地行走遇不到犀牛和猛虎,

进入部队不会被甲兵所伤,

犀牛没有用角的地方,

猛虎没有使用爪牙之处,

军队没有使刀弄枪的地方。

这是什么原因呢?

都是由于没有要他去送死的地方。

第二十七课 难 治

【原文】

民之饥,

以其上食税之多,

是以饥。

民之难治,

以其上之有为,

是以难治。

民之轻死,

以其上求生之厚,

是以轻死。

夫唯无以生为者,

是贤于贵生。

【意解】

人民之所以饥饿,

是由于上各种杂税太多,

所以饥饿。

人民之所以难于治理,

是由于首长强迫他们去做不愿意做的事,

所以就没有办法治理。

人民之所以不重视死亡,

都是首长们太重视自己的生存了,

所以人民就不重视死亡。

只有不把自己的生看得太重要,

这就是爱护生命的最好办法。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1-9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10-18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28-36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37-45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46-54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55-63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64-72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73-81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