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八课 不 仁

        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。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天地发泄,万物遭殃

        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天地在施加不好影响的时候,因为人们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,例如,森林被破坏,土地沙化,气候恶化,灾害不断,所以以万事万物作为发泄的对象,万物都要遭殃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圣人发泄,百姓遭殃

        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圣人不施仁道的时候,由于人道搞得太厉害了,人不为己天诛地灭,人人都为自身利益去争斗,争得你死我活,乌烟瘴气,所以圣人往往发泄在老百姓身上。

        三、天地人之间的关系

        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。天地之间从直观来看,是一个封闭的物体,中间还有空气,好像风箱一样。

        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虚静而不屈服,平时天高气爽,风平浪静,没有任何东西能使它屈服,当震动得越快出得越多,好像风箱拉得越快,出的风越大,当狂风大作,如龙卷风、飓风吹时就出得越多。

        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话说多了道理就少了,真理就是那么一点,说多了都是空话,病从口入,祸从口出,说多了惹事生非,还不如保持适中,该说则说,可说可不说则不说。

第二十九课 信 言

        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圣人不积,既以为人,己愈有。既以与人,己愈多。天之道。利而不害。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信、善、知者

        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可信的话说来是不好听的,说到自己的短处、痛处,听起来很难受,但听进去了,自己受益非浅;好听的话是不可轻信的,轻信了就容易上当、受骗。

        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善人处事不多做解释,别人误解了也无关系,心中无冷病,哪怕吃西瓜,没有必要去解释;做错了事只找客观原因的是不善之人,自己做错了不认错,把责任推给别人或客观原因,这种人是不善良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 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什么都知道的人,天上、地下的事情他都知道,见人就吹的人,他的知识是很少的;经常说自己知道得很少的人,是谦虚谨慎、虚心处下的人,是有真才实学的人,他的知识是很渊博的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圣人为人、与人

        圣人不积,圣人并不把知识藏起来,不把知识据为己有,作为私人资本,达到索取个人名利的目的。

        既以为人,己愈有。把知识都给别人,竹筒倒豆子,自己知道多少,毫无保留地都给别人,则自己的知识越多,信息越丰富。

        既以与人,己愈多。把知识教给人家,要教会别人,得费一番苦心;反之,学生的各种理解方法,促进了教学相长,那么自己的知识越丰富。

        天之道。利而不害。天上的大道,对我们来讲,太阳系的天,是属于阳性的天,不干预阴性的地,所以对人民只有利而无害。

        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圣人的道理,只做好事而不与人争斗。圣人的道德水平高,没有私心、欲望,没有为自己的任何打算,虚心处下,凡是有利的事都让给别人,从不与人争斗。

第三十课 谷 王

      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是以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。欲先民,必以身后之。是以圣人。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,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,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百谷王善处下

      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江河湖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,有的还是几百谷之王,如长江是由很多峡谷的溪流汇合而成。

        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是由于它处于最低的位置,所以它能为百谷王。水往低处流,江河湖海地势低洼,水都流到这里汇合,所以它就成为百谷之王了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上民、先民必处下

        是以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。所以你要想当上等人民,说话就必须客气些。不能高高在上,说大话、狠话,把别人压在脚下,必须处下,对人和蔼可亲,尊重别人,别人才会推举你为上民。

        欲先民,必以身后之。要想当先进的人民,是事都不能争先。你要比别人先进,在行动上必须表现出来,凡是有利的事情,都必须让给别人,绝不能去争。

        三、圣人处上,民获利

        是以圣人。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,所以圣人,地位虽高而人民负担不重 。古时候善于治国的都是修道修德的人,如姜太公、孔明等,他们地位虽高,总是千方百计地减轻人民的负担,遇到灾害时,他们就站在前面抵御灾害,保护人民不受其害。

       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,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所以得到天下人民拥护,大家都乐于推举他当领袖。因其从不与任何人争斗,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比美,没有比他更好的人了。

第三十一课 上 善

        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於道。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,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水善万物长

        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最善的莫过于水,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。人、畜要生存,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水,花草、树木要生长,最后开花结果都离不开水,但功劳不为自己所有。

        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於道。水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,低洼潮湿之处,谁都不愿意去,但它最接近大道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人善信息强

        居善地,心善渊,住在别人不去的地方,过去修到一定时候,就要进山,住在渺无人烟的地方,无人干扰,心情舒畅深远。

        与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经常给别人以仁爱,帮助别人,他的话是值得信任的,不说假话、不骗人,为人正直和蔼可亲。

        事善能,动善时,处事的能力很强,智慧开发办法多,出动又善于选择时机,机会到了,一动就成功。

        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因为无私心、欲望,又乐于处下,他唯一的是不与人争斗,所以就无忧无虑。

第三十二课 天 长

        天长地久,天地所以能长且久?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。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无私耶,能成其私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天地能长久之理

        天长地久,天地所以能长且久?天地都能永久存在,天地之所以能长期存在的道理何在呢?

        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由于它不是自生自灭的,也就是说天不能再生一个天,地球不能再生一个地球,它不是自己生长的,所以就不会自己消灭。它是由道产生的。无名,天地之始。(第一课《道》)无名的道,产生了天地,所以能够长期存在。但人、畜、花草、树木等万物,都是自生自灭的,人生人,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从生长、壮大、衰老、到死亡,走的是自生自灭之路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人的生存之道

      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所以圣人把自身摆在人民之后,全心全意为人民,有利的事让别人,德高望重人尊敬,结果反而走在前面去了;当别人遇到危险的时候,把自身置之度外,舍己救人,最后反而生存下来了。

        非以其无私耶,能成其私。必须以他的大公无私,舍己救人的精神去救人,结果人也救了,自身也保存下来了,所以才能成其私。

第三十三课 勇 於

        勇於敢则杀,勇於不敢则活。此两者,或利或害,天知所恶。孰知其故,是以圣人犹难之。天之道。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纟单然而善谋。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做坏事勇不勇敢

        勇於敢则杀,勇於不敢则活。勇于敢做坏事的人要杀掉。有的人好事不做,专做坏事害人,杀人、放火勇敢得很,不杀不足以平民愤。有的人拉他做坏事,他坚决不干。只做好事,不敢做坏事的人,应该得到保护,勇于做善事的人则活。

        此两者,或利或害,天知所恶。这两种人,谁是好人谁是坏人,头上又没有刻字,在街上的人群中,你能分辩出来吗?这是很难的,但天自然知道他们的罪恶,你知我知,天知地知嘛。

        孰知其故,是以圣人犹难之。谁知道其中的缘故呢?这是圣人也很难办到的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大道之行于天下

        天之道。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,这就是天下之大道,也就是说,大道在天下推行的时候,修道修德的人,不去争斗而能取胜。如果别人侵犯了你的个人利益,甚至于生命,你就用人道的办法,去争、去斗、去拼命,别人是专搞人道比你强,结果恃强凌弱,你非失败不可;如果你不去动大脑,不想方设法跟别人争斗,别人恶气闷心头,气得全身都发抖,你守静无为,心平气和乐悠悠,信息启动护自身,别人攻击不伤身,不争而善胜。不用说话就能应付一切,话说多了,把柄也多了,别人攻击的目标也多了,少说话更好应付一切。

        不召而自来,纟单 然而善谋。信息通了,该来帮助你的人,不须召唤他就会自动走来,自然会运筹谋划,处理好一切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 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坏人、恶人都难逃人民的法网,好像天网密布,网虽稀疏但不会漏掉一个。

第三十四课 之 道

        天之道。其犹张弓与,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,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,天之道。损有余而补不足。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。孰能有余以奉天下?唯有道者。是以圣人。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,其不欲见贤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天之道,损有余,补不足

        天之道。其犹张弓与,天之大道像什么样子呢?犹如张开的弓,把弓拉开后,旋转一百八十度,形成的物体就是天道的形象。

        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,太高了就放低一点,有的人把自己看得很高,老子天下第一,道有什么了不起,还不如我想的那么大,这种狂妄自大的人,就应该把眼光放低一点,要看到自己的缺点;太低了就举高一点,有的人很悲观,自认为我做什么都不行,不是修道修德的材料,这种人应该把自己看高一点,要看到自己的优点。

        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,有多余的就拿点出来,由于没有私心,自愿把多余的拿出来帮助别人;不足的就补点,有的人在关键时刻,确实需要帮助的,就要给予无私的援助。

        天之道。损有余而补不足。这就是天之大道,把有多余的拿出来补给不足的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人道损不足,给有余

        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。人之道理就不是这样,要不足的拿出来给有余的。如旧社会,要没有钱的工人,把钱拿出来给有钱的资本家。要没有钱的农民,把钱拿出来给有钱的地主。

        三、修道修德的人,有余奉人民

       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?唯有道者。谁愿意把有余的拿出来给天下人民呢?一般人是做不到的,特别是地主、资本家,他们的钱越多越想多,最好一毛不拔。唯有修道修德的人做得到。

        四、圣贤之人,无私欲

        是以圣人。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,其不欲见贤。所以圣人,做了好事,并不自以为了不起,帮助别人成功了而不自居,不居功骄傲。圣贤没有什么欲望,所以都做得很好。

第三十五课 盈 之

        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。揣而棁之,不可长保。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。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。功遂身退,天之道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事物要长期保持不变,这是不可能的

        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。保持盈余,如你的收入,除去日常生活开支,还有剩余,这已经不错了。

        揣而棁之,不可长保。揣摩之后而高兴,比那有钱的大款来说还差得很远,但比那些生活困难的人,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人,那又好多了。这样是不可能长期保持的。到一定时候,可能遇到意外事件或生病,又要超支或欠债;有时可能增加工资和奖金,收入又多了,所以要保持一种固定不变的状况是不可能的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金玉太多,难守

        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。金银财宝太多了,人家就要向你借,借不到就想法偷,偷不到就要抢。你只有千方百计地防,什么防盗门、保险箱、保镖,这些只防一时,最终还是不可能守得住。

        三、富了不骄,长富

        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。有的人由穷变富后就骄傲,把原来的穷朋友都抛弃了,遇到困难无人帮助,又由富变穷,这是咎由自取。

        功遂身退,天之道。无论做任何事情,大功告成就要隐退,不要去争功享受,否则将招致杀身之祸,这就是天道。

第三十六课 太 上

        太上。下知有之。其次,亲而誉之。再次,畏之。再次,侮之。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悠兮其事言,功成是遂,百姓皆谓我自然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太上老君信息通大道

        太上。下知有之。太上老君。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(第六十七课《不见》)上面白不白,下面黑不黑,这就是道的形象。上面白不白这就是太上,下面黑不黑就是老君,下面的事情他知道,各银河系、恒星系、星球体的情况,通过信息他都知道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太上三番五次去救灾

        其次,亲而誉之。太上知道哪个星球体发生了灾害,然后,亲自去救灾、慰问。

        再次,畏之。二次,再去的时候,太上老君突然出现在面前,人家突然看见了,心里有些恐惧、害怕。

        再次,侮之。三次,也就是三番五次地去慰问,治病疗伤,别人就提出过高要求,满足不了就骂人,别人就欺侮他。

        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彼此不够信任,遇到灾害,太上救了你,满足不了过份要求就不信任,这是由于信任不够产生的。

        悠兮其事言,功成是遂,百姓皆谓我自然。对有些事情的说法感到忧虑,例如,你道大应该给我点嘛,把治病功能教给我不更好吗?大功告成是一件遂心的事,该救的人都救了,百姓都说我很随便。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1-9课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10-18课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19-27课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37-45课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46-54课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55-63课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64-72课

老子道德经新译第73-81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