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九课 畏 威
民不畏威乎?则大威至。无狎其所居,无压其所生。夫唯何不压,是以不压。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,自爱不自贵。故去彼取此。
一、畏不畏威
民不畏威乎?则大威至。人民不怕威胁时,你说抢粮食,抓住要坐牢、杀头。老百姓饿死,不如饱死,大家不怕死了,那么大祸即将临头。过去修道修德到一定程度,就要进山修炼,在深山老林就会被毒蛇猛兽吃掉,这种威胁你怕不怕呢?有功能就不怕。
二、压不压
无狎其所居,无压其所生。老子在民间生活了一百二十年后,乘牛西出嘉谷关,进入深山老林修炼,渺无人烟,所以居处无人打搅,来去自由,日常生活不受任何约束。
夫唯何不压,是以不压。我为何没有受到压迫呢?是因为没有人来欺侮我。
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,自爱不自贵。故去彼取此。所以圣人明白这个进山的道理而口里不说,虽然也爱惜自己的生命,不被毒蛇猛兽所袭击,食野果、吸自然之气,但并不把自己看得很重。故舍其后用其前。如现在的独生子女,娇生惯养,看重了反而不好。
第二十课 善 者
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之心为心。善者,吾善之。不善者,吾亦善之。善德。信者,吾信之。不信者,吾亦信之。信德。圣人在天下:歙歙为天下浑其神,百姓皆注其手足,圣人皆孩之。
一、圣人为人民
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之心为心。圣人没有固定的想法,没有私心、欲望,所以没有为自己的任何打算,以满足老百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心愿,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。
二、修善德之法
善者,吾善之。善良的人,他对任何人都很好,所以我和气地待他,一般的人都做得到。
不善者,吾亦善之。善德。不善良的人,即坏人和恶人,我也和气地待他,这就很难了。首先他对你态度就很凶,甚至于害你,这时你必须忍得住,忍的程度,就是你修德的程度。表现出对他的态度,是和气地待他,还是针锋相对,面善心恨,就看出你善德如何了。
三、修信德之法
信者,吾信之。讲信用的人,就是言而有信,说得到就做得到的人,我信任他,这是一般的人都做得到的。
不信者,吾亦信之。信德。不讲信用的人,我也信任他,这就很难了。明明知道这个人不讲信用,我可以帮助他改正错误,所以我信任他;另一方面是我要用他,但又不信任他,怎么办呢?一是我看着他做事,二是找个人盯梢,其结果很坏。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,这点都做不到,还谈得上修信德吗?
四、圣人助人有精神
圣人在天下:歙歙为天下浑其神,天下的圣人,用呼吸之气来为天下人振作精神,圣人呼吸之气就是阴阳、五行道气,谁吸了它,精力就非常充沛。
百姓皆注其手足,圣人皆孩之。精气贯注到每个人的手足,人的手足是四梢,精气都贯注到手指尖、脚指尖了,那不是全身都贯满了吗?所以老百姓精神充沛,做事力足。看到人民有劲,圣人高兴,也像小孩一样开心。
第二十一课 善 行
善行无辙迹。善言无瑕谪。善数不用筹策。善闭无关楗,则不可开。善结无绳约,则不可解。是以圣人:常善救人,故无弃人。常善救物,故无弃出。是谓其明。故善人,不善人之师。不善人,善人之智。不贵其事,不爱其智,虽知大迷。是谓要妙。
一、七十二行,行行出状元
善行无辙迹。善于骑车的人,过后没有车辙的痕迹。正如会走路的人,在白纸上走过,没有脚印的痕迹一样。
善言无瑕谪。善数不用筹策。善于说话的人,没有废话,真传一张纸,真理只有那么一点。假传万卷书,假话、废话,写万卷书还说不清楚。善于数数的人,不需要算盘,就能一口清。
善闭无关楗,则不可开。善于关门的人,勿需复杂的门栓,勿需现在的三保险、四保险,你就没有办法开。
善结无绳约,则不可解。善于打结的人,不受绳子的制约,不管绳子的长短,打成的结,别人就无法解脱。
总之,上面所说的都是常见的,平淡的事情,只要你认真地去做,就可做出惊天动地的成绩来,各有各的专长。
二、圣贤之人,善救人
是以圣人:常善救人,故无弃人。所以圣贤之人,他们的专长是什么呢?经常善于救助别人,所以他不会抛弃别人。要善于救人就要认清救的是善人、好人、坏人、恶人,根据不同情况,给予救助,不管什么人,都不能抛弃他们。
常善救物,故无弃出。是谓其明。经常善于修缮的人,可以修旧利废,工作、生活用品坏了,可以修好再用,所以他没有废弃之物。这就是圣人的明智所在。
三、善不善之迷
故善人,不善人之师。故善良的人,说话谦虚谨慎,工作认真负责,生活俭朴,自然是不善良人的老师。
不善人,善人之智。不善良的人,即坏人、恶人,他们是如何做坏事、坑害别人的,是怎么变坏的,找到病根,帮助时便于对症下药,使善良人增长智慧。
不贵其事,不爱其智,虽知大迷。是谓要妙。若不重视这些事情,即好人的表率作用,坏人增长智慧的作用,如果不爱惜这些知识,虽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,实际是极大的迷惑。我们一定要爱惜得到的智慧,这是极其重要的妙着。
第二十二课 宠 辱
宠辱若惊。贵大患若身。何谓宠辱若惊?宠为下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。是谓宠辱若惊。何谓贵大患若身?吾所以有大患,为吾有身,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?故贵以身为天下。若可寄天下,爱以身为天下,若可托天下。
一、什么叫宠辱若惊
宠辱若惊。受宠或受辱都会感到惊慌,所谓受宠若惊,受到宠爱很高兴,睡觉就睡不着;没有受到宠爱,甚至于受到侮辱的人,心里非常紧张,惊慌失措。
何谓宠辱若惊?什么叫宠辱若惊呢?
宠为下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。对下面的人宠爱,即上级对下级,首长对部下,家长对子女的宠爱。受到宠爱的人则很惊奇,这下我的前途光明了,将来提拔、升官、加工资都有希望了,心里美滋滋的,晚上觉也睡不着。没有受到宠爱的人就很惊慌,领导不信任我了,将来提拔、评职称都没有我的份了,算了吧,三十六计走为上,就要求调动工作,一走了事。
是谓宠辱若惊。这就叫宠辱若惊。
二、什么叫贵大患若身
贵大患若身。太高贵了必然有大的忧患降临。你穿得好,身上带的金银财宝又多,别人就要想办法偷,偷不到就抢,你只有千方百计地防,整天担惊受怕,终无宁日。
何谓贵大患若身?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?
吾所以有大患,为吾有身,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?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,是因为我有了身躯,有了这一百多斤肉体,麻烦事就多了,饿了要吃,冷了要穿,为了生存要做事、要走路,要躲避日晒雨淋,要房屋居住。等到我没有了身躯,也就是人死了之后,不食人间烟火了,那时我还有什么忧患呢!
故贵以身为天下。人之所以高贵是由于有身躯存在,这个身躯,吃得好、穿得好、住得好,出门有汽车、飞机坐,它就高贵;另一个身躯,没有吃、没有穿、没有住,出门靠走路,它就贱。
三、以爱心托天下
若可寄天下,爱以身为天下,若可托天下。如果谁可以寄托天下的话,也就是说谁来当国王,治理天下,他就要以爱护自己身躯那样去爱天下人,以一片慈爱之心去爱护天下的老百姓,这样的人就可将天下托付给他。
第二十三课 治 人
治人事天,莫若啬。夫唯啬,是谓早复。早复,谓之重积德。重积德,则无不克。无不克,则莫知其极。莫知其极,可以有国。有国之母,可以长久,是谓深根固蒂。长生久视之道。
一、治人先治心
治人事天,莫若啬。治理人事在于天下人之心,老百姓心里最珍惜的东西,就是他们的劳动果实,如农民最珍惜的是粮食,工人最珍惜的是机器。你爱护他们的劳动果实,最好是吝啬一些,不随便浪费、破坏,这就治到人民的心坎上了。
夫唯啬,是谓早复。吝啬的最好办法,是每天从早晨开始。每天你一起床就要节约,绝不能铺张浪费。
早复,谓之重积德。从早到晚,不只是早上才节约,从早上一直到晚上都要节约。总之,人从出生之后,一直到死,即终生都必须勤俭节约,不铺张浪费,这就叫做重视积累功德。
二、积德之厚,可治国
重积德,则无不克。如果重视积德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遇到任何困难都不怕,千方百计地迎难而上,战胜困难。
无不克,则莫知其极。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,那么你积的德就越来越多,你就不知道功德的终极。
莫知其极,可以有国。不知道功德的终极,积的德已无法统计了,不计其数,就可以统治一个国家。
三、国家有王,可长久
有国之母,可以长久,国家有了国王,就不会无政府主义,谁说了都算,谁说了都不算。国家有了统一的指挥,就可长治久安。
是谓深根固蒂。长生久视之道。这就叫根也深蒂也固,这个根扎在人民的心坎里,上下一条心,大家创造出来的成果,就会长期延续下去。如唐朝时期统治几百年不衰败,就是这个道理。这就是长生久世之道。
第二十四课 有 道
天下有道,却走马已粪。天下无道,戎马生於郊。祸莫大於不知足,吝莫大於欲得,故知足之足常足矣。
一、有道万物将自化
天下有道,却走马已粪。天下的人都来修道修德,马走后粪成堆。大家都来修道处于自然状态,不去破坏自然环境,万事万物也自然生长发展,而无任何外界干预。马对人最重要,耕地用马,拉车、驮物用马,走路骑马,打仗用马,马就作为万事万物的代表。大家守静,马也舒服了,自由自在,边走、边吃、边拉,所以马走后粪成堆。
二、无道争不歇
天下无道,戎马生於郊。天下人都不修道修德,郊外都是战马。大家都按人道办,你争我夺,胜者为王,败者为寇,战争不停,马也不舒服了,装备起来,准备打仗。
祸莫大於不知足,吝莫大於欲得,祸害都是由于不知足产生的,人心不足,旧的欲望满足了,更高的新的欲望又产生了,没有满足的时候。吝啬主要是想自己获得,如过去的资本家不让工人吃饱,节省下来的粮食,自己就可多得。
故知足之足常足矣。有自知之明的人,经常处于满足的状态中,不管是在顺境或逆境中,都能做到知足常乐。
第二十五课 孰 亲
名与身孰亲。身与货孰多。得与亡孰病。是故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矣。
一、人对待名利、地位的态度
名与身孰亲。名誉与身体哪个最亲呢?有的人要名不要命,过去立贞节牌坊的人,就是这样;有的人要命不要名,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,名又值几何?有的人想两者兼得。
身与货孰多。身体与货物哪个重要呢?货物拿钱就可以买得到,而身体则不然。也就是说钱与命的关系,有的人要钱不要命,你抢他的钱,他就跟你拼命;有的人要命不要钱,你抢他的钱,都拿去好了,只要不杀他就行了;有的人不但要命,也要钱。
得与亡孰病。获得与失去哪一种最坏?一般认为获得最好,但不义之财,得到了并不好;一般认为失去了最坏,当别人有困难,你帮助别人,失去了并不是坏事,助人为乐,好得很!
二、看淡名利、地位,不追求
是故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。所以爱得越深失得越多,谁都对自己的身体很爱惜,但过份了反而长得不好,疾病缠身;你想多储藏些钱,钱多别人越要借、偷、抢,甚至因此而丧命,结果失去得更多。
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矣。知道满足的人并不是耻辱,做任何事都要适可而止,这样就可长期保持了。
第二十六课 入 死
出生入死,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。人之生,动之死地,亦十有三。夫何故?以其生生之厚。盖闻善摄生者,陆行不遇兕虎,入军不被甲兵,兕无所投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。夫何故?以其无死地。
一、十分之九入死
出生入死,这是什么地方?是在出生入死的战场上,进去了就有可能死,出来了就能生存下去。
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。在战场上,生存下来的有十分之三,阵亡人数有十分之三。
人之生,动之死地,亦十有三。人从出生之后,去参加动乱,反对统治者,就有可能被镇压,这就是把自己置于死地,这样的人也有十分之三。
夫何故?以其生生之厚。这是为什么呢?当他出生之后把自己生命看得太重了,他认为天生我一人,必须统治人,实现此人生,激烈争斗战场行,必须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,要出人头地做人上人。
二、十分之一无死地
盖闻善摄生者,经常听见善于养生的人,也就是修身养性的人。
陆行不遇兕虎,入军不被甲兵,在陆地行走遇不到犀牛和猛虎,也就是说修身的人,周围有较强的磁场能量,犀牛和猛虎感觉到了,就避而远之;进入部队不会被甲兵所伤。
兕无所投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。犀牛没有用角的地方,找不到攻击的方向;猛虎没有使用爪牙之处,爪牙不知抓向何处;军队没有使刀弄枪的地方,不知道刀枪砍向何方。
夫何故?以其无死地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都是由于没有要他去送死的地方,也就是说毒蛇猛兽,豺狼虎豹都不能伤害他,所以没有要他去送死的地方,这样就能延年益寿。
第二十七课 难 治
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,是以饥。民之难治,以其上之有为,是以难治。民之轻死,以其上求生之厚,是以轻死。夫唯无以生为者,是贤于贵生。
一、人民饥饿之源
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,是以饥。人民之所以饥饿,是由于长官收各种杂税太多。在旧社会里,苛政猛于虎,如农民辛勤劳动一年,秋收后,给地主交地租和缴纳国税,乡、保、甲长各种杂税,缴完后一无所有,所以只有挨饿。
二、人民难治之因
民之难治,以其上之有为,是以难治。人民之所以难于治理,是由于长官强迫他们去做不愿意做的事。如秦始皇强迫人民去修长城,人民不去,就抓、捆、押、压强迫去修,所以就没有办法治理。
三、人民轻死之根
民之轻死,以其上求生之厚,是以轻死。人民之所以不重视死亡,都是长官太重视自己的生存了。如秦始皇想长生不老,派很多人到处去找灵丹妙药,不管人民的死活,所以人民就不重视死亡。
四、爱护生命之法
夫唯无以生为者,是贤于贵生。只有不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太重要,顺其自然生活,这就是爱护生命的最好办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