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课 为 道

【原文】

为学者日益,

为道者日损。

损之又损,

以至於无为,

无为而无不为。

取天下,

常以无事,

及其有事,

不足以取天下。

【意解】

做学问的人,科学知识应日益增长,

修道的人,炼功的知识越少越好。

只少了不行,还要少,

以至於没有最好,

开始甚么都不会,炼到后来甚么都会。

要想取得天下,

不要经常想到打仗。

经常想打仗,就不会治理国家。

一是不能得天下,二是得了也会很快失去的。

第十一课 天 道

【原文】

不出户以知天下,

不窥牖以见天道。

其出弥远,

其知弥少。

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

不见而名,

不为而成。

【意解】

不出门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,

不须要通过窗户就可看见大道。

当你越走越远的时候,

知道的事情就越少。

所以圣人不需要走出去就可知道一切,

勿须看到那个物体就叫得出它的名字来,

勿须动手去干那件事就会获得成功。

第十二课 治 国

【原文】

古之善,

为“道”者。

非以明民,

将以愚之。

民之难治,

以其智多。

故以知治国,

国之贼。

不以知治国,

国之福。

知此两者,

亦其式,

常知其式,

是谓“玄德”。

“玄德”深矣远矣。

与物反矣!

然后乃至大顺。

【意解】

古时候善于治国的,

都是修道的人。

并不看人民智慧的多少,

而是将人民的愚昧解开。

人民之所以难於治理,

以自己的意志强加於人的多。

故以自己的知识治理国家,

则国家盗贼四起。

不以自己的知识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国,

则国家就幸福昌盛。

懂得这两种治国之道,

心里就有了个模式。

经常用这个模式治理国家,

这就叫做“玄德”。

“玄德”就是对人民情感深,对国家前途看得远!

看到了与万物对应的另一面!

那么治理国家就极其顺利。

第十三课   可 得

【原文】

知者不言,

言者不知。

塞其悦,

闭其门,

挫其锐,

解其分,

和其光,

同其尘,

是谓“玄同”。

故不可得而青,

不可得而疎,

不可得而利,

不可得而害,

不可得而贵,

不可得而贱。

故为天下贵。

【意解】

真正有知识的人并不夸耀,

爱夸耀的人,实际没有多少知识。

把各关窍塞住,

关闭进出气门,

不让精气神外放,

把分散的集中起来,

就成了强大的光柱,

好像和灰尘混在一起,

这就叫做“玄同”。

固然青色是不容易得到的,

希疏的光得之也不容易,

得到了也不要太高兴,

没有得到也不要害怕,

得到了要珍惜它,

没有得到也不要轻视它。

故为天下人所珍视。

第十四课 尚 贤

【原文】

不尚贤,

使民不争。

不贵难得之物,

使民少为盗。

不见可如,

使民心不散。

是以圣人之治,

虚其心,

实其腹,

弱其志,

强其骨。

常使民无知可欲,

使夫知者勿为也。

无不为,

则无不治。

【意解】

不专门注重贤德的人,

人民就不会你争我夺。

不看重难于得到的物品,

则民间盗贼就会减少。

不看见心里所想又得不到的东西,

人们的思想就不会分散。

所以圣人治理的方法是:

心要虚静,

腹要充实,

追求要很少,

坚强其筋骨。

常使人们去掉那些达不到的欲望,

使无知的人,也不要去做。

最后没有做不到的事,

也没有不可治理的事。

第十五课 五 色

【原文】

五色,

令人目盲。

五音,

令人耳聋。

五味,

令人口爽。

驰骋畋猎,

令人心发狂。

难得之物,

令人行妨。

是以圣人。

为腹不为目,

故去彼取此。

【意解】

五色祥光,

使人眼花缭乱。

各种音响,

震耳欲聋。

各种味道,

吃起来很爽口。

在野外奔驰狩猎,

心里有点疯狂之感。

贵重的东西,

使人防不胜防。

所以圣贤之人。

首先是充实自己的腹,而不是想看见什么,

故去掉后者,采用前者。

第十六课   无 为

【原文】

“道”常无为,

而无以为。

侯王若能守之,

万物将自化,

化而勿作。

吾将镇之以“无名之朴”,

镇之以“无名之朴”。

夫亦将无欲,

不如以静,

天下将自定。

【意解】

“道”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,

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事。

侯王如果能保持修道,

万物就将自然进化,

自然进化,而无任何外界干预。

我将给它命名为“无名之朴”,

“无名之朴”这名称的意思。

它还是要去掉私欲,

还不如守静,

这样天下将自然稳定。

第十七课 不 肖

【原文】

天下皆谓我“道”大似不肖。

夫唯大,

故谓不肖。

若肖,

久矣其细也乎。

我有三宝,

持而保之:

一曰慈,

二曰俭,

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

慈故能勇,

俭故能广,

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。

今舍慈且勇,

舍俭且广,

舍后且先,

死矣。

夫慈以战则胜,

以守则固。

天将救之,

以慈卫之。

【意解】

天下的人都说我“道”大了不好。

我就是大了一点嘛!

所以大家都说我不好。

若大家都说好,

久而久之也变得和大家一样了。

我有三件宝贝,

经常保存着:

一是叫慈,

二是叫俭,

三是叫不敢与天下的人争先。

慈善就能勇于挑重担,

俭朴就能集思广益,

不与天下的人争先,故能当首长。

如果没有慈就只有勇敢,

没有俭就只能广种薄收,

不愿居其后就只好抢先,

结果是自取灭亡。

如果为人慈善,在战场上必定打胜仗,

守城时则很稳固。

遇到厄难时,上天将救助于你,

以慈爱之心保护你。

第十八课   畏 死

【原文】

民不畏死,

奈何以死惧之!

若使民常畏死,

而为奇者。

吾得执而诛之,

孰敢?

常有司杀者,

杀。

夫代司杀者,

杀。

是谓代大匠斫。

夫代大匠斫,

希有不伤双手矣。

【意解】

人民死都不怕,

为什么要用死去恐吓呢!

如果你使人民经常处于怕死的状态中,

那你就是一个奇怪之物。

我将把你捉来杀了,

敢不敢呢?

常有叫别人去杀人的人,

这样的人应该杀掉。

叫你杀人,你就去杀人的人,

也应该杀掉。

这就叫做代大工匠斫树。

代替大工匠斫树的人,

很少有不伤其手的人。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1-9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19-27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28-36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37-45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46-54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55-63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64-72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73-81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