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五课 用 兵

【原文】

用兵有言,

吾不敢为主而为客。

不敢进寸而退尺,

是谓行无行。

攘无臂,

执无兵,

扔无敌。

祸莫大於无敌,

无敌几丧吾宝。

故抗兵相争,

哀者胜。

【意解】

用兵时有句话,

我不应该主动进攻而应防御为主。

不敢进攻而招致失败,

这就叫做要进必先不进。

要打你不好举手臂,

要抓你又见不着军队,

扔武器又不知道敌人在哪里。

最大的祸害莫过于忽视敌人,

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法宝。

所以对抗的军队相互争战 ,

悲观一方胜。

第五十六课 佐 人

【原文】

以道佐人主,

不以兵强天下,

其事好还。

师之所处,

荆棘生焉。

大军之后,

必有凶年。

善者果而己,

不以强取,

果而勿矜,

果而勿伐,

果而勿骄,

果而不得已,

果而勿强。

物壮则老,

是谓不道,

不道早已。

【意解】

以道来辅佐国王,

不以军队称强于天下,

所有的事都好办。

军队所到之处,

荆棘丛生。

大军过后,

必有荒年。

善人能够保住自己,

任何事都不强迫夺取,

结果也不夸大,

最后不致引起讨伐,

终究没有什么好骄傲的,

后果是不得已的,

结果是不要逞强。

事物壮大后就要变老,

这就叫做不道,

不道早就是这样。

第五十七课 轻 根

【原文】

重为轻根,

静为躁君。

是以圣人。

终日行不离辎重,

虽有荣观,

宴处超然,

奈何万乘之主,

而以身轻天下。

轻则失本,

躁则失君。

【意解】

轻的根源在重,

王之不静则为躁君。

所以圣人,

整天行走都离不开车马,

虽有荣誉可以观赏,

宴会有超凡之感,

奈何不了万乘之君,

使天下人轻视己身。

轻视就失去了根本,

烦躁就会失掉君主。

第五十八课 无 名

【原文】

道常无名。

朴虽小,

天下莫能臣。

侯王若能守,

万物将自宾。

天地相合,

以降甘露,

民莫之令,

而自均。

始制有名,

名亦既有,

夫亦将知止,

知止所以不殆。

譬道之在天下,

犹川谷之与江海。

【意解】

道经常是没有名字的,

朴树虽然很小,

天下没有那个能使它称臣。

侯王若能守静,

万物将自然作你的宾客。

天地也能和睦相处,

所以风调雨顺,

人民没有办法向它下令,

而且是这么均匀分布。

从此开始有了名称,

既然有了名字,

那么也将适可而止,

知道终极所以就不该停顿。

譬如大道之行于天下,

犹如山川河谷归于江海。

第五十九课 小 鲜

【原文】

治大国若烹小鲜,

以道莅天下。

其鬼不神,

非其鬼不神,

其神不伤人。

非其神不伤人,

圣人亦不伤人。

夫两不相伤,

故德交归焉。

【意解】

治理大国如像炒菜一样,

把道遍布天下。

就能分清鬼与神,

不是鬼不想作神 ,

因为神不伤害人民。

也不是说神就不伤人。

圣人也不会伤害人民。

他们两者也不相互伤害,

所以德就交与该国。

第六十课 有 知

【原文】

使我介然有知,

行於大道。

唯施是畏,

大道甚夷,

而民好径。

朝甚除,

服文彩,

带利剑,

厌饮食,

财货有余,

是谓盗夸。

盗夸非道也哉!

【意解】

使我煞有介事的知道。

必须推行大道。

在施行中唯一的问题是畏惧,

大道刚开始推行时,

人民很喜欢走捷径。

甚至于早上也不炼,

只想穿好的,

耀武扬威,

饮食差点也不吃,

钱财货物都有剩余,

这就叫做夸耀盗贼。

夸耀盗贼不是修道。

第六十一课 常 德

【原文】

知其雄,

守其雌,

为天下溪。

为天下溪,

常德不离,

复归于婴儿。

知其白,

守其黑,

为天下式。

为天下式,

常德不忒,

复归于无极。

知其荣,

守其辱,

为天下谷。

为天下谷,

常德乃足,

复归于朴。

朴散则为器,

圣人用之,

则为官长,

故大制无割。

【意解】

知道公的,

守住母的,

为天下之自然。

这种自然,

这是一种常见的男女之德,

归根到底是传宗接代。

知道白色,

包围着黑色,

这是天下的一种模式。

这种模式,

这是一种不散的德,

最终融为一色。

知道繁荣,

守其耻辱,

这就是天下的稻谷。

天下的稻谷,

这是一种富足的德,

最后归根于朴实。

纯朴之气散开,

圣人吸之,

就有了精神,

所以再大的制度都无法割开。

第六十二课 生 一

【原文】

道生一,

一生二,

二生三,

三生万物。

万物负阴而抱阳,

冲气以为和。

人之所恶,

唯孤寡不谷,

而侯王以为称。

故物或损之而益,

或益之而损。

人之所教,

我亦教之。

强梁者不得其死,

吾将以为教父。

【意解】

道生一个无极,

一个无极生两仪,

两仪生天地人三才,

由三才而产生万物。

万物都是由阴阳而产生的,

气冲阴阳而调和。

人最厌恶的,

就是孤寡病死,

但侯王却以它作为自己的称呼。

有些事情要先损而后才有益,

有的是先受益而后受损。

人之所以要受教育,

我也要受教育。

强盗不得好死,

我将作为他们的教父。

第六十三课 混 成

【原文】

有物混成,

先天地生,

寂兮寞兮,

独立不改,

周行而不殆。

可以为天下母,

吾不知其名,

字之曰道。

强为之名曰大,

大曰逝,

逝曰远,

远曰反。

故道大,

天大,

地大,

王亦大。

域中有四大,

而王居其一焉。

人法地,

地法天,

天法道,

道法自然。

【意解】

有物体混合而成,

它产生于天地之前,

寂寞地生存着,

独自运行而不改变,

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。

它可以作为天下万物之母,

我不知道它的名字,

我把它的名字叫做道。

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。

大又可以叫逝 ,

也可以说是很远,

从无穷远又返回原地。

所以说道很大,

天那么大,

比地还大,

侯王也很大。

在这领域中有四个大,

侯王算其中的一个。

人效法大地,

地依法于天,

天服从大道,

大道效法本身自然。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1-9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10-18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19-27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28-36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37-45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46-54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64-72课

李聃道德经意解第73-81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