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八课 不 仁
【原文】
天地不仁, 以万物为刍狗。 圣人不仁, 以百姓为刍狗。 天地之间, 其犹橐龠乎。 虚而不屈, 动而愈出。 多言数穷, 不如守中。 |
【意解】
天地在施加不好影响的时候, 以万事万物作为发泄的对象。 圣人不施仁道的时候, 往往发泄在老百姓身上。 天地之间的空气, 好像风箱一样。 虚静而不屈服, 震动得越快出得越多。 话说多了道理就少了, 还不如保持适中。 |
---|
第二十九课 信 言
【原文】
信言不美, 美言不信。 善者不辩, 辩者不善。 知者不博, 博者不知。 圣人不积, 既以为人, 己愈有。 既以与人, 己愈多。 天之道。 利而不害。 圣人之道, 为而不争。 |
【意解】
可信的话说来是不好听的, 好听的话是不可轻信的。 善人处事不多做解释, 做错了事只找客观原因的是不善之人。 什么都知道的人,他的知识是很少的, 经常说自己知道得很少的人,他的知识是很渊博的。 圣人并不把知识藏起来, 把知识都给别人, 则自己的知识越多。 把知识教给人家, 那么自己的知识越丰富。 天上的大道, 对人民只有利而无害。 圣人的道理, 只做好事而不与人争斗。 |
---|
第三十课 谷 王
【原文】
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 以其善下之, 故能为百谷王。 是以欲上民, 必以言下之。 欲先民, 必以身后之。 是以圣人。 处上而民不重, 处前而民不害,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, 以其不争,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 |
【意解】
江河湖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, 是由于它处于最低的位置, 所以它能为百谷王。 所以你要想当上等人民, 说话就必须客气些。 要想当先进的人民, 是事都不能争先。 所以圣人。 地位虽高而人民负担不重, 站在前面而人民不受其害。 所以天下人都乐于推举他, 不与任何人争斗, 所以天下人没有能与他相比美的。 |
---|
第三十一课 上 善
【原文】
上善若水,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 处众人之所恶, 故几於“道”。 居善地, 心善渊, 与善仁, 言善信, 正善治, 事善能, 动善时, 夫唯不争, 故无尤。 |
【意解】
最善的莫过于水, 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。 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, 所以最接近大道。 住在别人不去的地方, 心情舒畅深远, 经常给别人以仁爱, 他的话是值得信任的, 为人正直和蔼可亲, 处事的能力很强, 出动又善于选择时机, 他唯一的不与人争斗, 所以无忧无虑。 |
---|
第三十二课 天 长
【原文】
天长地久,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? 以其不自生, 故能长生。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。 外其身而身存。 非以其无私耶, 能成其私。 |
【意解】
天地都能永久存在, 天地之所以能长期存在的道理何在呢? 由于它不是自生自灭的, 所以能够长期存在。 所以圣人把自身摆在人民之后,结果反而走在前面去了。 把自身置之度外,最后反而生存下来了。 必须以他的无私, 所以才能成其私。 |
---|
第三十三课 勇 於
【原文】
勇於敢则杀, 勇於不敢则活。 此两者, 或利或害, 天知所恶。 孰知其故, 是以圣人犹难之。 天之“道”。 不争而善胜, 不言而善应, 不召而自来, 繟然而善谋。 天网恢恢, 疏而不失。 |
【意解】
勇于敢作坏事的人杀之, 勇于作善事的人则活。 这两种人, 谁是好人谁是坏人, 天自然知道他们的罪恶。 谁知道其中的缘故呢? 这是圣人也很难办到的。 这就是天下之大道, 不去争斗而能取胜, 不用说话就能应付一切, 不须召唤他就会自动走来, 自然会运筹谋划。 好像天网密布, 网虽稀疏但不会漏掉一个。 |
---|
第三十四课 之 道
【原文】
天之“道”。 其犹张弓与, 高者抑之, 下者举之, 有余者损之, 不足者补之, 天之“道”。 损有余而补不足。 人之道则不然, 损不足以奉有余。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? 唯有“道”者。 是以圣人。 为而不恃, 功成而不处, 其不欲见贤。 |
【意解】
天之大“道”, 犹如张开的弓, 太高了就放低一点, 太低了就举高一点, 有多余的就拿点出来, 不足的就补点, 这就是天之大“道”, 把有多余的拿出来补给不足的。 人之道理就不是这样, 要不足的拿出来给跟有余的。 谁愿意把有余的拿出来给天下人民呢? 唯有修道的人。 所以圣人, 做了并不自恃, 成功了而不自居, 对圣贤来说他们没有什么欲望。 |
---|
第三十五课 盈 之
【原文】
持而盈之, 不如其已。 揣而棁之, 不可长保。 金玉满堂, 莫之能守。 富贵而骄, 自遗其咎。 功遂身退, 天之道。 |
【意解】
保持盈余, 已经不错了。 揣摩之后而高兴, 这样是不可能长期保持的。 金玉太多, 就不可能守得住。 富贵后就骄傲, 咎由自取。 大功告成就要隐退, 这就是天道。 |
---|
第三十六课 太 上
【原文】
太上。 下知有之。 其次, 亲而誉之。 再次, 畏之。 再次, 侮之。 信不足焉, 有不信焉。 悠兮其事言, 功成是遂, 百姓皆谓我自然。 |
【意解】
太上老君, 下面的事情他知道。 然后, 亲自去慰问。 二次, 人家有点恐惧。 三次, 别人就欺侮他。 彼此不够信任, 是由於信任不够。 对有些事情的说法感到忧虑, 大功告成是一件遂心的事, 百姓都说我很随便。 |
---|